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城市有很大变化。春秋时期,城邑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有关筑城立邑的记载史不绝书。国土有限、实力平平的鲁国,自隐公至哀公的二百余年间,见诸《春秋》《左传》记载的筑城、修城、扩城活动就有二十余次,由此可以想见诸侯大国的筑城情况。城邑的增多表明:政治、军事、文化生活已经不再局限于都邑或某几个核心城市。春秋城市的规划布局开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的沿用西周时期的旧制,有的则突破礼制约束。战国时期,城市数量空前增加,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前更加显著,兴起了一批重要的商业城市。赵国的邯郸(今河北邯郸)、蔺(今山西离石西),齐国的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安阳(今山东曹县东)、薛(今山东滕县东南),燕国的下都(今河北易县)、涿(今河北涿县)、蓟(今北京市西南)、魏国的大梁(今河南开封)、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温(今河南温县西南)、轵(今河南济源东南),韩国的郑(今河南新郑)、阳翟(今河南禹县)、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屯留(今山西屯留南)、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楚国的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宛(今河南南阳),寿春(今安徽寿县)、陈(今河南淮阳),越国的吴(今江苏苏州),宋国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北),卫国的濮阳(今河南濮阳南),秦国的雍(今陕西凤翔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栎阳(今陕西临潼北),周室的雒阳(今河南洛阳),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城市和商业都会。有些并非诸侯国都城的城市规模甚至超过春秋诸侯国都的水平。战国时代的城市有商业市区,市区四周有市门,早启晚闭。齐都临淄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纵横家苏秦对临淄的繁华景象有这样的描述:临淄城中有7万户人家,成年男子就有21万。市民悠闲自在,“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音乐、杂耍等娱乐活动丰富多彩。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很多,以致常常车轮相互碰撞,街道上人山人海,拥挤不堪,“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