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五明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五明”是指: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小五明”是指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历算学。
五明亦称“五明处”。“明”谓学问、学科,为五门学科,概括了当时所有的知识体系。所谓五明,拿今天的话讲,学五明即是学科学技术。比如今天的建筑学即是工巧明之一。大乘佛教主张积极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大乘庄严经论》卷五云:“若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种智故。”
工巧明
包括的范围很广,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工业明处”称: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均属此。
医方明
医方明相当于现代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释迦牟尼在世时,其弟子耆婆(王舍城名医)对医药就有所贡献。随着佛经的传译,天竺医术也传入中国,佛经中的“地水火风”和“四百四病”之说,早为中国古代医学界所采用。义净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除病品》中曾讲到风、热、痰荫、总集等病和针刺、伤破等8种治疗方术。融合汉、印、藏医学的西藏《四部经典》也颇负盛名。
声明
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的学问。义净说“西方” 6岁童子开始学《悉谈章》等声明著作。中国唐代沙门智广撰有《悉昙字记》,即此类专著。藏文大藏经中译有声明专著近40种。
因明
印度逻辑学。印度正理派首创。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学者弥勒、无著在《瑜伽师地论》中用“论体”等七事来作解释,重在辩论术方面的研究。到了陈那作《集量论》,把它发展到以“量论”(带有认识论的意义)为主要内容的探讨。北魏延兴二年 (472)吉迦夜译《方便心论》,梁大宝元年(550)真谛译《如实论》,因明之学开始传入中国。其后玄奘传习因明,译有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后窥基作《因明入正理论疏》6卷,成为汉地研习因明的主要典籍。从此因明在中国佛学界中得到广泛流传。
内明
即佛学,指释迦的言教,包括菩萨藏和声闻藏两类教典。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三《闻所成地》的解说,“内明处”略有4种相:①由事施设建立相(指经、律、论的建立);②由想差别施设建立相(指佛教专有名相的建立);③由摄圣教相(指解释佛教教义的理论);④由佛教所应知处相(指佛教所应知道的法数)。
修辞学
修辞学,属小五明之一。一般来说,东巴辛饶佛所说一切法门无不是以修辞学中的诗歌体而构成。就修辞学而言,象雄、吐蕃、印度和汉区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可谓各有千秋。本教的修辞学,其首创者应追溯为东巴辛饶佛,然而完整的东巴辛饶所说的修辞理论早已隐秘,几乎难以见到。后来,象雄和吐蕃八十位得道者之一的章辛·珠比旺旭讲说了《诗镜论》,其中包含字音修饰法、意义修饰法和隐语修饰法等全部修饰法,故又称“章辛修辞法”。该修辞法,早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王以前就已流行。一般来说,修辞学在吐蕃第一王涅赤赞普时就已存在,只不过那时还没有完整的修辞学理论著述,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以有修辞学就一定有其理论著述去作是否存在修辞学的判定。本教经典中的修辞学论著,主要有章辛·珠比旺旭著的《诗镜论》、辛克·楚臣彭措著的《修辞心要宝鬘》以及辛克著的《修辞离误明智如意论》等,后来本教的贤能大德们又撰写了许多修辞学方面的论述,促进了修辞学的发展。
辞藻学
辞藻学,属小五明之一。三藏经典中有浩如烟海的丰富名词,而辞藻学就是专门论述和解释这些名词的学问,如一词多义、一意多名等,均属辞藻学所研究的范畴。为此,专门为掌握名词和词义所说的理论学科,就称为“辞藻学”。在雪域吐蕃之地有许许多的辞藻学论著。同时,有说辞藻学又属声律学的范畴,江珠活佛郎卡坚赞等,曾造有许多有关辞藻学方面的论著。
韵律学
韵律学,属小五明之一。它又是声律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据上师们的口啤说,先贤夏日乌钦大师)著的声律论中就载有关于缀文学的论述。当今所能见到的有,尼美郎卡多吉大师著的《缀文宝生论》及其注释和例句等许多缀文学之论著。
戏剧学
戏剧学,属小五明之一。它又是声律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自吐蕃第一王涅赤赞普时就已产生,而且有一些历史还明确记载了吐蕃第八王志共赞普在位时就有戏剧的历史。从戏剧学的艺术分类上,有剧情介绍、音乐、服饰和表演四大类。同时,从表演的角度其固定的身段动作和唱腔等按严格的程式,可随剧情反复进行表演,故称为“杜尕”,即戏弄剧。涅赤赞普时,不仅有歌唱和舞蹈等艺术,尤其是将詹巴郎卡大师传授弟子们的本教傩戏也全部归入戏剧的范畴。据口啤传说,最先在吐蕃传播戏剧学的为詹巴郎卡大师。
历算学
算学,属小五明之一,包括天文历法、宗教年代学、韵律占星术和五行算等多种内容。最初,为分辨万物之善恶,益旺萨依杰布(藏文字面有“益旺地之王”之意)讲说了算续三大理论。三百六十种禳解法撰写了修持论及许多分支,同时创立了三百种禳解术和《易经》等学问,并使雍仲本教在西方印度地区得以极大兴盛。从此,工则车吉杰布王作为东巴辛饶弥沃佛的施主,成为雍仲本教三大法门的后继对象,他以施主的身份开启雍仲隆基圆轮大法之门,在其辖地广传雍仲本教三大法门,使汉区许多众生引入了极乐圣土,工则车吉杰布王本人也在完成一生伟业后成为与菩萨无二无别之圣往生报生佛净土。
五明(panca-vidya)
古代印度的五类学科。全称五明处,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前四明是各学派共同的,后一明各学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内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经典教义为内明,婆罗门教则以四吠陀为内明。大乘佛教积极主张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并认为经是圆成佛果的“大智资粮”。
声明 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的学问。义净说“西方”6岁童子开始学《悉谈章》等声明著作。中国唐代沙门智广撰有《悉昙字记》,即此类专著。藏文大藏经中译有声明专著近4-种。
工巧明 包括的范围很广,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工业明处”称: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均属此。
医方明 相当于现代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释伽牟尼在世时,其弟子耆婆(王舍城名医)对医药就有所贡献。随着佛经的传译,天竺医术也传入中国,佛经中的“地水火风”和“四百四病”之说,早为中国古代医学界所采用。义净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除病品》中曾讲到风、热、痰荫、总集等病和针刺、伤破等8种治疗方术。融合汉、印、藏医学的西藏《四部经典》也颇负盛名。
因明 印度逻辑学。印度正理派首创。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学者弥勒、无著在《瑜伽师地论》中用“论体”等七事来作解释,重在辩论术方面的研究。到了陈那作《集量论》,把它发展到以“量论”(带有认识论的意义)为主要内容的探讨。北魏延兴二年(472)吉迦夜译《方便心论》,梁大宝元年(550)真谛译《如实论》,因明之学开始传入中国。其后玄奘传习因明,译有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后窥基作《因明入正理论疏》6卷,成为汉地研习因明的主要典籍。从此因明在中国佛学界中得到广泛流传。
大、小五明:
内明 即佛学,指释迦的言教,包括菩萨藏和声闻藏两类教典。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三《闻所成地》的解说,“内明处”略有4种相:1、由事施设建立相(指经、律、论的建立);2、由想差别施设建立相(指佛教专有名相的建立);3、由摄圣教相(指解释佛教教义的理论);4、由佛教所应知处相(指佛教所应知道的法数)。
藏民族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分为五类,称五明。五明又分为大五明、小五明。大五明包括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和内明。工巧明是指工艺学,根据佛陀身、语、意三者不同的工巧技能形成三种不同的类别。身是指佛的具体形象,身之工巧主要是造像。如佛陀画像,菩萨像及塑、刻、雕、铸等;语是指佛的教诲,语的工巧包括佛经的释读,颂唱,刻制经文等;意的工巧包括对佛的感受、理解、意念,包括造佛塔等。身之工巧是根据佛陀所现的三身又分为三类,即法身、受用身,变化身进行绘制。唐卡是信徒崇拜的象征物,信徒通过对唐卡佛像的崇拜取得善业功德,因此,只有将佛、菩萨等的形象按照佛经规定的尺寸、比例准确地绘制出来,才会合乎要求。这也是绘制唐卡画最重要的事项,因而也就有了绘制佛、菩萨像的标准:《佛说造像量度经》、《圣像绘塑法知识源泉》、《身、语、意量度注疏花蔓》等大量有关造像比例论著对造像进行严格规范。为了佛、菩萨的形象塑造完美,还要求按佛经中记载的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作为依据来绘制,这样佛、菩萨形象就更加完美无缺。
是不是五明?
《五明》:
〔出华严经疏钞〕
〔一、声明〕,声,即声教;明,即明了。谓世间文章算数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声明。
〔二、因明〕,因,即万法生起之因。谓世间种种言论,及图书印玺,地水火风万法之因,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因明。
〔三、医方明〕,医方,即医治之方法也。谓世间种种病患或癫痫蛊毒,四大不调,鬼神咒诅,寒热诸病,皆悉晓了其因,通达对治,故曰医方明。(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工巧明〕,工,即工业;巧,即巧妙。谓世间文词赞咏,乃至营造城邑,农田商贾,种种音乐,卜算天文地理,一切工业巧妙,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工巧明。
〔五、内明〕,内,即佛法内教也。谓以持戒治破戒,以禅定治散乱,以智慧治愚痴,乃至种种染净邪正、生死涅盘对治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内明。(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