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重要意义

先谢谢各位帮忙
2025-01-07 08:34:0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的产生与本质

①从起源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其一,由无机物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命的刺激感应性。其二,由低等生命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其三,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其次,意识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劳动使猿手转变成人手,使猿脑转变成人脑。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丰富着人的意识,人的思维能力本身也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

②从生理基础上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不能独立地存在,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的。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是具有高度组织和复杂结构的物质系统。意识离不开人脑,是意识依赖于物质的表现之一。

③从内容上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但人脑本身并不能派生出意识的内容。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就其形式而言是主观的,就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客观存在。所有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中,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反映。

坚持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观点,必须批判主观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错误。主观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张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庸俗唯物主义则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其要害在于抹煞意识和物质的对立,把意识等同于物质。

(3)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动性的含义。意识能动性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②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其一,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意识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超越性、预见性。在这里,具体时代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反映客观对象,并确定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同时,由于人类能够创造性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人的意识既能追溯客观对象的过去,又能预见客观对象的未来。其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是,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二是,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其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具有高度自控性。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条件。其一,意识必须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在改造世界中遵循客观规律。其二,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其三,要联系地看问题,充分地考虑到被改造事物所处的环境。

④在意识能动性的问题上,要反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而唯心主义则夸大意识能动性,主张意识决定一切,派生一切。

(4)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利用机械电子元件接收、加工和传输人工化的信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智力功能的机器,其本质是思维模拟。然而,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而人的思维则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而人的思维则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只能受人类的支配,而人的意识则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不同哲学观点的分歧

①二元论主张世界上存在着两个平行的本原,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这就等于说,世界是不统一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本原,这就等于承认了世界的统一性。

②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其中,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人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③朴素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但它所说的“物质”,特指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但它所说的“物质”,是指原子等基本粒子;辩证唯物主义也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但它所理解的“物质”,是指客观实在。

(2)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①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并不是指统一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即客观实在性。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作为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物质的反映,也必须统一于客观实在性。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统一的物质世界呈现出丰富、生动、多样的图景。

③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事物自己发展自己,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只能用物质自身加以说明。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①具体科学从各自的研究领域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譬如,天体演化的理论证明了宇宙中的天体是统一的;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证明了无机物和有机物是统一的;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证明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是统一的。整个物质世界统一于它的客观实在性。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需要哲学的证明。这是因为具体科学研究的领域是有限的,它们只能证明自身所研究的那些领域具有客观实在性。哲学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从有限中把握无限。哲学还可以把各个领域的科学成果联系起来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和概括。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③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人类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会愈来愈深刻。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所谓从实际出发,是指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在改造世界中坚持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是指找出事物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

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不能随意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节小评

本节应重点把握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以及意识的能动性,这是理解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关键之所在。另外,把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要联系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这一重大的实际问题。

试题例析

1. (2000,文,单选)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 决定性B. 预见性C. 能动性D. 主动性

答案:C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可以能动地反映世界,而且表现在可以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性最重要最突出的表现。

题干所表述的命题是列宁提出的,其含义是指通过实践改造世界,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据此,C为应选项。

意识对物质虽然具有能动作用,但这一作用是第二性的,不能夸大成第一性的决定作用。故而,A为淘汰项。

预见性也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但如果只有预见而没有通过实践改造世界,不可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因此,预见客观世界的发展不等于创造客观世界。据此,B为淘汰项。

主动性不等于能动性,由于D命题表述不确切,故而为淘汰项。

特别提示:如果不了解列宁这一命题的确切含义,很容易把“意识……创造客观世界”理解为意识决定物质,从而把它视为唯心主义命题而选择A。这就需要我们懂得,“决定”与“创造”不是同一概念以及列宁提出的这一命题的特定含义。

2. (2001,文,单选)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 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 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 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 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答案:C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与语言的关系。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产生并日益完善的。劳动同时也创造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媒介。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出现了人工语言。人工语言并没有改变语言的本质与作用,它仍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据此,C为应选项。

A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语言本身并不是主观意识,而是意识的物质外壳。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B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世界上并没有既非物质也非意识的东西。至于语言属于哪个范畴,要做具体分析。显然,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意识,但语言作为意识的物质外壳,其存在形式属于物质范畴。

D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语言不是意识的客观内容,而是表达意识的物质外壳。在这里,用以表达意识的物质外壳即语言与意识的客观内容即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3. (2005,单选)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答案:B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精神(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所谓“富口袋”,是指发展经济,生活富裕,属于物质存在范畴;所谓“富脑袋”,是指要有致富的观念及其科技文化,属于精神存在范畴。显然,题干的主旨是要说明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即正确的意识通过实践实现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据此,B为应选项。

应当指出的是,“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这一命题有着约定俗成的含义。它不是指精神可以无中生有变成物质,而是指精神可以指导实践,改造物质世界,实现精神的物质化。

A、C、D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它们都是主张“精神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命题。

4. (多选题)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 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
C. 抹煞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 D. 把意识等同于物质

答案:CD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但是,不能把意识本身归结为一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形态。庸俗唯物主义主张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这就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抹煞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据此,C、D是应选项。

A、B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乃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而庸俗唯物主义完全不同于唯心主义。

5. (分析题)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着“金山”、“飞马”,但人的头脑中却可以产生这些虚幻的错误的表象,这说明虚幻的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是人脑主观虚构的结果。

答案要点: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中,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过程不是机械的呆板的过程,而是能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映者要对客观存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重构和再创。反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许多环节组成。如果其中某一个环节被夸大、歪曲,就会导致错误的意识的产生。

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着“金山”、“飞马”,但却存在着构成这一虚幻表象的要素(“金”、“山”、“飞”、“马”)。“金山”、“飞马”不过是意识发挥能动作用而将并不相关的要素在头脑中的杂糅。显然,如果客观世界并不存在着这些要素,人的头脑就不会产生这些表象。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错误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意识在反映物质的时候具有能动性,因而有可能歪曲地反映客观存在,从而形成错误的意识。这也就是说,错误的意识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 (多选题)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A. 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 B. 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
C. 是哲学史上的第三种派别 D. 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哲学

答案:BD

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以及二元论的错误。二元论主张世界上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从而否认了世界的统一性,进而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据此,A为淘汰项,B为应选项。

根据哲学的党性原则,世界上没有超然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第三种哲学派别,故而C为淘汰项。二元论是哲学不彻底的表现,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哲学。因此,D为应选项。

课后归纳

本章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观点、意识依赖于物质以及意识能动性的观点、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等等。

本章考试命题以选择题为主,也可以出分析题。

本章几乎年年考,因为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本章还可以同“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结合起来命题。

课后训练

一、 单项选择题

1. 时间的一维性是指

A.时间均匀流逝,具有不变的持续性
B.时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它是不可逆的
C.时间既无开端又无终结,具有无限性
D.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

2. 承认世界是统一的,就意味着坚持了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辩证法的观点 D. 一元论的观点

3. 唯心主义关于意识作用的问题的错误在于

A. 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
B. 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D. 把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和物质对意识的作用等量齐观

4. 相对主义的运动观认为

A. 只存在着绝对运动而不存在着相对静止 B.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
C.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只存在着绝对静止而不存在着绝对运动

5. 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的根本区别是

A. 运算速度不同 B. 运算的准确程度不同
C. 运动形式的高低不同 D. 运算的对象不同

二、 多项选择题

1.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 B. 反驳了唯心主义
C. 反驳了二元论 D. 反驳了不可知论

2.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证世界统一性的错误在于

A. 没有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 B. 没有坚持一元论的原则
C. 把世界统一于某种特定的物质形态 D. 把世界看成是机械的呆板的统一

3.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作为世界之本原的物质归结为“原子”,这表明它

A.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没有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未能进行思维的概括、抽象
C. 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同具体的物质形态混为一谈
D. 不能使唯物主义的主张彻底化

4.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表达的意思是

A. 时间是有限的而并非无限的
B. 时间一旦过去,以后就没有时间了
C. 并非以后没有时间,而是作为特定物质形态之存在形式的特定的时间不会绝对重复的出现
D. 时间与物质是不可分的

5. 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论述表明

A. 蜘蛛、蜜蜂等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
B. 人之所以感到惭愧,是因为人在某些方面改造世界的能力不如其他动物
C. 人以外的动物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人则可以形成理性认识
D. 人的建筑等活动是实践活动,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是

6.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这说明

A. 思想的交换是认识的源泉之一 B. 学习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C. 语言在思维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D. 人脑是思维得以产生的源泉

7.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是

A. 实践决策与目标的制定 B. 实践的组织与管理
C. 实践结果的检测 D. 实践的无限发展

三、 分析题

1. 18世纪法国无神论者在解释宗教起源的根由时提出过一个公式:傻子遇上了骗子。傻子是指广大的信教群众,骗子则是指宗教信条的鼓吹者。这就等于说,宗教是欺骗和愚昧的产物。

2.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分析“发展是硬道理”和“稳定压倒一切”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

一、 1. B 2. D 3. B 4. A 5. C

二、 1. ABCD 2. CD 3. CD 4. CD 5. CD 6. BC 7. ABCD

三、 1. 【答案要点】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宗教作为一种“颠倒的世界观”,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颠倒的歪曲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既是自然力量压迫的产物,又是社会力量压迫的产物。由于人类征服自然能力低下,自然力便被神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神;而在阶级社会中,宗教成为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精神支柱,便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植。另外,各种各样的神的形象,也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原型。

欺骗和愚昧在宗教起源的过程中是起作用的,但不是宗教产生的根本原因。

2.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永恒性;同时也存在着静止,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运动与静止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发展是硬道理”体现着绝对运动的原理,“稳定压倒一切”则体现着相对静止的原理。

(3)运动和静止是互为条件的,“发展是硬道理”与“稳定压倒一切”也是互为条件的。一方面,没有稳定的环境,社会处于混乱之中,不可能实现正常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持续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稳定。

回答2:

《物质第一性的说法并不正确,意识的作用被严重低诂。》
唯物论上说物质第一性,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动力”的作用并不比物质差,宇宙(或者说物质)的形成,离不开“动力”的作用,甚至可能先于物质(比如黑洞中的奇点,很有可能就不是物质状态)。而物质演化出人的“意识”(或者精神)后,对于人类来说,人的“意识”(或者精神)的重要性,并不比物质差,因为“意识”(或者精神)已经成为了可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为什么要讲“思想”,这不正是在突出人的“精神”吗?人不管做什么事,都必需要经过人的“意识”(或者说精神)来达成;可以这样说,人类自身的发展,是“意识”(或者说精神)第一位的,这个第一位并不是要夸大“意识”(或者说精神)的作用,而是突出“意识”(或者说精神)的“动力作用”(动力性);也就是说自然界的物质需要人的“意识”(或者说精神)为主导去“运用和使用”(也就是推动物质运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意识”(或者说精神)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有“思想”(提升精神向心力),国家为什么要搞教育(提高人们的智慧)的主要原因,究其实质,世界不只是有物质,也有动力,而“意识”(或者说精神)作为动力的一种,它对物质也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让自然界的物质为人类所用。

回答3:

从感性动物进化为理性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