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意义相近的诗句

2025-04-03 14:04:2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蝶恋花
宋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象象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联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下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象大白。词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了。

回答2: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一种相思, 两处闹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上眉头, 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词三首》之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唐〕元慎《离思》之四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唐〕元慎《遣悲怀三首》之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李益《写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李商隐《碧城三首》之一。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回答3: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正是由这句话而来的.

回答4: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