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钱就是一般等价物,在原始社会人类有交易需求的时候就存在了,那时候钱的任务通常用最常用的物品承担,比如粮食、盐,后来用美丽的稀有的贝壳、宝石,再后来是金属货币,再后来出现了纸币,最早的纸币是我过南宋时期的“交子”。但若追溯最初“发明”钱的那个原始人,估计他连名字都没有。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产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海贝在青海省的马马家密文化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墓葬中均有发现。海贝甚称原始货币之组。在卡约文化墓葬中海贝出土相当普遍,还发现骨贝、石贝和铜贝,反映了当时商品交换的程度。严格说来,人工铸造货币始于春秋战国的刀、布。秦始皇统一全国,统一货币后始铸的方孔圆成为中国古代货币的祖型。王莽复古改制,一度恢复使用刀、布货币,但为时很短。直到民国改元,历代王朝兴晋、帝号变迁,所发行的钱币虽大小有别,轻重不一,钱文各异,但方孔圆钱一直持续不衰。时至今日,古钱传世者甚多,并不时有批量古钱出土问世。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会子、宋代交子相继问世。到了元代正式发行纸钞,明、清两代,纸币继续发行。不过民间大量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的以方孔圆钱为主。1958年,格尔木农场平地造田时发现的400余张元代至正、至元年间纸钞,其数量品种之多,保存之好,均属全国罕见。1956年,在西宁市隍庙街(今解放路)粮食厅基建工程中,一次发现76枚波斯萨的朝银币,证明青海在公元5-6世纪曾经是中亚交通的重要孔道。波斯银币为圆形。直径约2.5厘米,重3.8克。正面为王者肖像,根据王者肖像的不同,银币分A、B二式。A式的王冠前一新目,冠的侧面和后部有一雉堞形饰物,冠后有条带末端的两条飘饰,脑后有发警戒球状,次间有联球形项饰,脸前近肩处有钵罗婆文的铭文一行KADIPIRVCI(立上卑路斯)。B式的主冠,冠上的前后有翅形物,王冠的后部是一对翼翅。冠的顶前A面有一条由肩上飘起的带形物,和警后的一条相对称。A式、B式背面花纹相同,是一般萨珊朝银币的拜火教祭坛,坛上有火焰,火焰的两侧为五角星(贰元角星)和新月。祭坛的两侧各有祭祀一人,相对而立。其背后多有铭文,表示铸造的地点和纪年。西宁市城内隍庙街出土。离波斯萨珊朝卑路斯时间(相当于我国的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