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你好!相信楼主是读三国志之后所以觉得罗贯中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过分突出诸葛亮和赵云这个两个人物。当然了,这两个人物同时也是演义和小说之间差别最大的,罗贯中之所以在他的笔下强力渲染诸葛亮和赵云也是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一般读了三国志的人都从表面上看赵云只是哥护卫队长,功绩平平、除了两次救下幼主在战场上没什么建树,但是通读三国志我们就会发现则不然!诸葛亮和赵云有着同样的一点就是不太看重什么功名,且任重而道远!罗贯中读懂了陈寿的笔墨所以他才会在自己的长篇小说里重塑刘氏集团!
《三国演义》就是为了艺术化,所以夸大其词了诸葛亮等一系列人物的形象,所以我们看起来就觉得诸葛亮好似十全十美,诸葛亮草船借箭其实是周瑜做的。但他们却是还是有功绩摆在哪里,不容置疑。
先看一下《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你就有所明白了。
坊间流行的《三国演义》毛评本在书前有一篇《读〈三国志〉法》。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赏《三国演义》的文章,包括内容和文学技巧的剖析。当中不是每一个观点都正确,但却是很有启发性的,不可不读。
其思想也简单看下、、、、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因为历史大事不便随意纂改,但其中细节却可尽情发挥,作者在编写时可以融入个人的主观成分,成为思想性较明显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扬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主调,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毛评本,说“强调正统”是该书主题,应该不会错。而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念,也与作者所处元未明初的时代背景有些关系。
(诸葛亮这人物也有不好的一面,至于哪不好,你可以去百家讲坛了解一下,不仅电影,书也有许多是照搬按新的。)
但是这是写作要求 他始终都是要把一个伟岸形象朔造到一个人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