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业分布的最突出特点是临海性。
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是所谓“三湾一海”地区,即东京湾、伊势湾和大阪湾以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区。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千叶、东京、横滨—骏河湾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最后直达北九州,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等五大工业地带及其毗连地带,呈东西向的条带状地区,通常称之为“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
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在这一带状地区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日本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输入,产品又大部分依靠输出,面向国外市场是战后日本工业布局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充分发挥岛国位置条件的优越性。日本海岸线绵长,沿海又多优良港湾,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阔,风平浪静,潮差不大,适宜修筑巨港和深水码头,便于大型或超级货轮停泊。
第三,日本沿海地带虽已十分密集,用地紧张,但是近些年来这里由于填海造陆,已使地价较为便宜,利于投资设厂。
第四,沿海各大工业地带是日本工业、城市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国内工业品最大的消费地,使生产地接近消费地的经济原则得以实现。
第五,日本在实施重点发展重、化学工业方针的进程中,在沿海地区大量投资修筑公共设施和增设交通线路,从而为布局新厂提供了各种方便条件。日本工业分布的高度集中,从整体看是很不平衡的,过于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个企业内部来说,则布局紧凑,用地少,也便于和其它企业联系,在技术上是合理的,经济效益较高。
应该够了吧。呵呵~~
有利条件就在于它是岛国,多发地震,再加上资源匮乏,所以人都有一种危机感,民族奋发向上,进取创新。还有气候地理条件,日本人的忍耐精神,天皇的权威信、美国的经济军事愿助和民主改革,二战时掠夺的财富、科学技术教育政治政策的推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没有军费开支,另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别从自然因素、历史因素、科技水平、国民素质、劳动力等方面,有利条件:岛国多良港;科技力量雄厚;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素质较高;海上运输及对外经济联系便利。不利条件:火山地震频繁;自然资源贫乏;二战期间资源耗尽,经济面临着严重崩溃的局面。日本现代化成功的秘诀归根结底是日本大力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拥有一大批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
依靠中国的土地和人力发展重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