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潮湿该怎么办并不是最先要问的问题,如果地下室有潮湿发霉的迹象,首先需要确定成因,地下室潮湿的根源在哪里?
空气潮湿
结构渗水
室内空气潮湿主要是空气中的水分含量过高(在南方地区、靠近江河湖泊、雨季,湿度普遍很高),另一个方面就是冷凝产生的结露,室内外空气交汇、墙体与室内空气温差过大,都会导致冷凝水。
如果只是单纯的空气湿度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办法:
1,空气除湿机 新风系统
如果室内只是雨季空气潮湿,或者是冷热空气产生冷凝,建议根据除湿面积买一台除湿机就可以了;
2,保温施工
该方案是缓解建筑结构与室内空气温差大导致的结露
3、吸湿材料
生石灰是比较常用的空气除湿手段,活性炭效果也不错
地下室潮湿的另一个重要成因:结构渗水,该如何治理?
土壤中的水分无处挥发,以水分子的形态通过建筑混凝土的毛细孔持续渗入,传统的防水材料对水分子的阻隔性并不好,一般地下建筑都有外墙防水的工序,但入住一段时间后仍然会出现渗水现象
防水涂料受到产品寿命、施工工艺水平、人为施工失误、热胀冷缩及沉降等物理作用的破坏,更让防水材料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结构渗漏导致的地下室潮湿,通过电渗透技术可以解决:
EOP508电渗透系统是通过室内安装的主机,结合室内墙壁地面布置的正极钛金属线与室外土壤中预埋的负极金属棒,在开机后正负极之间产生电脉冲,将建筑结构内的水分引导至室外负极(也就是室外土壤中);
只要系统处在开机状态,室外的水分子就只能向负极所在区域移动,日均耗电约2度,主要适用于中高端别墅应用。
就是给地下室的地面结构中,增加防水层还有在防水层上方增加保温层、隔离层、水泥自流平等等保护措施。
介绍:
一、防潮和防水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防潮防的是潮气(水蒸气),而防水防的是地下水(液态水),防水层的分子致密度是难以阻止潮气进入室内的。而且地下室的水汽是有一定的气压的,单纯的用防水涂料来做,不仅不能起到防潮的作用,而且由于气压的缘故,还会使防水涂料层起泡,或脱落的现象产生。所以地下室,或一楼地面在做防水前必须做专业的防潮处理。
二、地下室地面和墙面防潮需要选用专用的防潮材料,防潮液。
推荐理由:
它可以和水泥反应,产生致密的20-30mm的防潮层,防潮层和水泥结构是完全融为一体的,它能让小分子的气体通过,也就是保证水泥的呼吸功能,又能有效的阻止水分子通过。所以它的防潮层是永久的。
它很环保,它本身是无机物,没有任何挥发物产生,本身无毒。
它的施工很简便,工期很短,你只要用它在你原有的水泥基面上喷两道即可,施工后一个小时就可以走路,72小时后就可以进行下道工序。
三、
一、地下室防潮方法:
防潮作法的特点是在立墙外侧抹上水泥砂浆,上部分涂冷底子油一道,热沥青两道,在砖墙下部与混凝土有地下水侵袭,地面相同标高处铺水平防潮层一道,以防止土壤中潮气因毛细管作用沿砖墙砌体上升墙外侧填以2:8灰土。
二、地下室防水方法
通常情况下有两种方法:卷材防水、混凝土构件自防水和钢筋混凝土结构防水。
1、卷材防水
卷材防水在施工时应首先做地下室底板的防水,然后把卷材沿地下室地坪连续粘贴到墙体外表面,卷材防水层一般采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如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如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再生胶防水卷材等)与相应的胶结材料粘结形成防水层。按照卷材防水层的位置不同,分外防水和内防水。
(1)外防水是将卷材防水层满包在地下室墙体和底板外侧的做法,其构造要点是:先做底板防水层,并在外墙外侧伸出接茬,将墙体防水层与其搭接,并高出最高地下水位5000~1000mm,然后在墙体防水层外侧砌半砖保护墙。应注意在墙体防水层的上部设垂直防潮层与其连接。
(2)内防水是将卷材防水层满包在地下室墙体和地坪的结构层内侧的做法,内防水施工方便,但属于被动式防水,对防水不利,所以一般用于修缮工程 。
2、混凝土构件自防水
当地下室的墙体和地坪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可通过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或在混凝土中添加防水剂、加气剂等方法,来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这时,地下室就不需再专门设置防水层,这种防水做法称混凝土构件自防水。地下室采用构件自防水时,外墙板的厚度不得小于2mm,底板的厚度不得小于150mm,以保证刚度 和抗渗效果。为防止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侵蚀,在墙的外侧应先用水泥砂浆找平,然后刷热沥青隔离。
3、钢筋混凝土结构防水
一是骨料级配混凝土,是采用不同粒经的骨料进行级配并提高混凝土中水泥砂浆的含 量,使砂浆充满于骨料之间,从而堵塞因骨料间不密实而出现的渗水通路,提高防水性能;二是外加混凝土,是在混凝土中加入加气剂或密实剂以提高抗渗性能。
⊕所有待处理的施工面必须先清洗干净,保证没有尘埃、污垢、有机树脂、油漆等影响产品深入的污染物附着。新的混凝土拆模后即可使用;
⊕表面直径大于0.2mm的裂缝、孔洞应用水泥修补好;
⊕施工前应充分摇匀后再采用低压喷涂方式施工,使基面达到1分钟左右的湿饱和状态即可;
⊕分两遍施工,每遍施工间隔1小时为宜,理论覆盖率为4m/升,实际覆盖率会因施工方法、施工环境、基面粗糙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施工后1-2小时是凝胶体生成过程,应避免频繁踩踏,24小时(或表面干燥)后即可通行;
⊕施工4-7天后可进行粉刷、饰面等其它分项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