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古诗的名字和下文

我就记住前两句了几回生死君相伴,欲说还休下面是什么?
2024-11-17 00:41:2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纳兰词--念孟丽君

采桑子
几回生死君相伴,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千里洞庭水悠悠。
萍踪侠影无觅处,
一叶轻舟。
一叶轻舟,
荷红莲绿看沙洲。
看到这首词的时候,是看的《新孟丽君传》,李冰冰主演。我不知港版如何,看到剧照亦不想再看。终究是觉得港产的电视剧是比较适合出产现代剧的,古代剧还是大陆的好。
起初以为孟丽君历史上有其人,查阅资料后才知自己的浅薄无知。孟丽君乃书里所写的虚构人物,不过,是出自女子之手。我想,能写出孟丽君如此奇女子的人,本身定也是才女。历史上才女很多,最出名大概莫过于李清照,其诗词歌赋没有女子能出其右。只是,李清照的诗词再好,也只不过是伤春悲秋,归根结底她也只是个思念丈夫的女人。
这么说似乎有些贬低了清照,但我只是说出自己的想法。按古代的人的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能有如此才情,确是不易的。但我更欣赏聪慧的女子,觉得在封建社会能锋芒毕露大展宏图的女子,是值得人去欣赏的。放在现代社会,也许是平平无奇,见怪不怪。
孟丽君,女扮男装,纵横官场,才思敏捷,足智多谋。我没有看孟丽君的书,只单从电视剧解析,说出的话大概没什么说服力。但书里所写的孟丽君,大概不比电视剧里的逊色,否则何以孟丽君的故事能让世人如此传颂。历史上,像孟丽君那样有着过人智慧的男性官员,估计也是不多的。作者借孟丽君,写出了自己的抱负与才华。陈端生生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出生于浙江杭州,那是个出“才子佳人”的地方,而陈端生就与她笔下的孟丽君一样,集才子、佳人于一身。祖父陈兆仑曾任《续文献通考》纂修官总裁、太仆寺卿、太常寺卿等五、六个高级文职,在当时极有名望。她的父亲陈玉敦历任内阁中书、山东登州府同知、云南临安府同知等职。陈端生从小就跟着祖父和父亲到过很多地方,这在《孟丽君》一书也能见到她对自已那种生活的描述。
如此不难看出,陈端生是由孟丽君映射自己,写出自己的内心。南北朝时期的妇女地位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应算是最高的,也不见准妇女从政,何况是清朝。历史上只能出一个武则天(武则天也是我欣赏的女子之一),并且是要有因缘际会的,要集天时地利。陈端生没有这个际遇,也就只能以书抒情,抒发胸臆。写孟丽君传的时候,陈端生才十八岁,这让我很是震惊。十八岁的女子,即使放在现在,也只是刚入大学不知世事的学生,要达到那种见解,简直是奇迹了。陈端生即使见解再广,毕竟也是没有经历过官场的,她是如何能像亲临其中那样写出如此长篇巨著呢?而且将孟丽君这个人刻画的那么成功?
片中还有的,就是皇甫少华与丽君的爱情让人唏嘘感叹了。陈端生本人婚姻不幸,丈夫因科举找人代笔被发配伊犁,对于她来说是不小的打击。也许正因如此,才籍皇甫少华来实现心中完美的爱情吧。两个惺惺相惜,生死相随的恋人,到最后,终于是修成正果。书中似乎也是那个结果,不过只是太后救下了孟丽君。谁救了丽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丽君和少华有情人终成眷属,终于是众望所归,不禁让我拍手叫好。朝廷少了丽君,是一大损失。换在以前,我会觉得丽君的自私,觉得她应该留在朝廷造福天下苍生。但是现在,我觉得,和少华终生相伴,远离官场是非,是很好的选择。且不说是否能造福百姓,能不能顺利留在朝廷,还是个问题。故事出在明朝,那时候对妇女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从穿着上可看出。明朝女子,即使露出脖子或者脚踝,都是不守妇德,思想迂腐至此,何以会让朝廷百官容忍一个女子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若不然,只有进入后宫,才可与皇帝商谈政事,但即便是功绩卓越,也不会记在丽君头上。当然,丽君也不是贪图功名的女子,是不是归功于她,她不在乎。但那样,她就葬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既然朝廷不能容忍她,就不能要求她牺牲自己做政治的贡品。她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剧中的人物,演得都很到位。和黄奕的《新女驸马》比起来要更让人耳目一新。冯素贞这个角色的塑造,与孟丽君是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这里先不评论。思及丽君,心里竟生出淡淡的惆怅。陈端生这个旷世才女,也将与丽君一起,常驻心间。

回答2:

纳兰词--念孟丽君
采桑子
几回生死君相伴,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千里洞庭水悠悠。
萍踪侠影无觅处,一叶轻舟。
一叶轻舟,荷红莲绿看沙洲。

回答3:

几回生死君相伴,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十里长堤水悠悠。

回答4: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几回生死君相伴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十里长堤水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