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有一位树根雕刻家,善于利用树根的天然形状,顺势雕刻成栩栩如生的人和动物。这门独特的艺术,给研究人才成败的专家予以有益的启示,人才也与树根一样,千姿百态。不论是选拔人才的伯乐,还是人才本身。都应具有树根雕刻家的眼光,善于根据人才的特点,顺势成材。
关于顺势成材,严格的说,当指人才本身;对于伯乐,应称之谓顺势育才。在人才通向成功的征途上,顺势育才往往与顺势成材相辅而行。
著名田径运动员朱建华,原是一个苍白而瘦削的的孩子。他虽具备了跳高运动员的素质——腿又细又长,却不喜欢运动。可以设想。若无教练的发现、培育,任其自然发展,今日之朱建华,很可能是位文弱的书生。
顺势育才的典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伯乐发现之前。对已具有的成材之势,自己竟无觉察。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若无伯乐的顺势育才,所谓的顺势成材也就无从谈起。退一步说,即使本人有所觉察而顺势成材,若无名师的培育,难免多走歪路,甚至难以达到可以达到的水平。人才的成功,虽主要在于人才的自我努力,一般表现为顺势成材,但顺势育才往往以前提或条件的方式为其辅佐,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顺势育才作为培育人才的一种方法,可简称为顺势法。
那么,如何运用此法而顺势育才呢?有些人将运动员视为体育界的特例,甚至归结为某些人的得天独厚,望势兴叹。若有这些看法,就会在无形之中束缚自己识势的眼力。其实,各个领域都有可塑之才,只是表现的形态不尽相同罢了。以科技界为例,居里夫人的非凡的好奇心、达尔文的精细的观察力,皆是先天禀赋与后天锤炼的综合效应,尤以后者为重。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增强识势的眼力,敏锐地发现那些具有其成才之势的潜在人才。
然而,正在成长中的人才,毕竟有别于任人雕刻的树根,具有自我雕刻的意识和能力。对这个根本性的区别有较深的认识。才有可能真正领悟顺势之奥妙,有效地运用此法而育才。“羊腿骨”等成才之势,在未被本人认识之时,是静态的,任其自然,还会自我蜕化、消失;当本人认识之后,则呈动态,化为顺势成材的动力,并在成才的实践中逐步给予发展、提高。
顺势,当顺动态之势。善用顺势法育才的领导,一旦发现某人所具有的成才之势,应尽快让本人意识到自己的所长。也就是说,潜人才所具有的成才之势,由育才者的敏锐发现转化为被育者的自我意识。与此相应,两者的有机结合,方能实现这个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