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特征
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征是: 圣卡罗教堂正面
一、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充满了华丽的装饰,色彩鲜丽。 二、追求新奇。建筑师们标新立异,前所未见的建筑形象和手法层出不穷。而创新的主要路径是,首先,赋予建筑实体和空间以动态,或者波折流转,或者骚乱冲突;其次,打破建筑、雕刻和绘画的界限,使他们互相渗透;再次,这是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的组合,取得反常的幻觉效果,。 三、趋向自然。在郊外兴建了许多别墅,园林艺术有所发展。在城市里造了一些开敞的广场。建筑也渐渐开敞,并在装饰中增加了自然题材。 四、城市和建筑,常有一种庄严隆重、刚劲有力却又充满欢乐的兴致勃勃的气氛。 这些特征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晚期手法主义的发展
结构特征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 圣彼得大广场
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编辑本段影响
巴洛克建筑发端于罗马城,由于耶稣会的大力提倡,迅速传遍意大利,传遍西班牙,越过大西洋,传到美洲殖民地。早期巴洛克式教堂,于天主教国家最为流行,而西班牙由于在17世纪经历了深深地社会危机,新兴的资产阶级渐渐衰落,君主无为,失去了权威,耶稣教会乘虚掌握了实权,成为建筑的主要业主和潮流领导者,它强烈的倾向反宗教改革的夸张扬厉的巴洛克风格,它的天主教堂的非理性倾向,往往更甚于罗马本城的。这种倾向又随着西班牙侵略者传播到中南美洲。 巴洛克建筑极富有想象力,创造了许多出奇入幻的新型式,开拓了建筑造型的领域,活跃了形象构思能力,开拓了室内空间布局的崭新观念,积累了大量独创的手法。因此,即使在古典主义建筑势力强大,拒斥巴洛克式建筑的新教国家、如法国、巴洛克式建筑的影响还是突破政治和宗教的屏障,渗透了过去。 17世纪罗马的巴洛克式城市设计,它的街道、广场、园林等等也对欧洲各国有很广泛的影响。在造园艺术领域,所谓的意大利式园林,就是以意大利的巴洛克园林为主要代表。 直到19、20世纪,欧洲和美洲的建筑不论风行着什么样的潮流,其中多多少少都有巴洛克的形式和手法,证明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