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位圣人是如何讲述‘礼’的
先看老子的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
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
华。故去彼取此。
(这段的意思是,老子为‘道德仁义礼’做了一个排序,水平越往后越乱,境界越处前越高。故去彼取此。结构类比)
来看看孔子的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
只知道一味的恭敬而没有礼法的约束则落于途劳无获之境。
只知道一味的谨慎而不以礼法为准绳则落于畏首畏尾之境。
只知道一味的强勇而不遵守礼法的行为则落于没有章法之乱境。
只知道一味的直来直往而没有礼法的约束则落于纠结之境。
君子注重亲情的培植,则人民就会兴起仁德之风气,
君子不遗忘老朋友,则人民就不会冷漠而无情。
通过比对,可以看出来,老子是讲结构的,孔子是铺色彩的。
老子这种像老神仙一样的老师,遇到孔子这种大圣人的弟子,一点就透了。
而我们老百姓始终都是沉轮声色的凡夫,如果老子这段话不是对孔子讲的而是对百姓讲的,只怕百姓要骂老子是傻爪了。
---------------------------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译文
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阳去见老子,就有关礼的问题向老子请教。老子说:“你所讲学的这些都是前人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人与骨早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们说过的话还在流传。而且君子有所发展的机会时则一展宏图,没有发展的机会时则随境而行。我听说,最精明的商人将珍宝深藏而不露声色,君子有高深的道德,而外貌却看起来好像很愚笨的样子。去掉你的骄傲之气,及各种欲想,及各种心态与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些都不利于你的身心。我所能告戒你的,只有这些而已。”
礼是发自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