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的为己,为人。今之学者的为己,为人。

2024-11-23 11:05:3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句话是孔子说的,见于《论语》。这里说的为己不是为自己的名利,是说学习修养完全是自己内心的要求,是为了自己的心安;而为人,就是做给为人看,沽名钓誉;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做秀。孔子提倡为己,所以儒学也称作为己之学。
   《论语》里关于三年之丧问题的一段讨论,很好地说明了为己之学的意思。孔子的一位弟子问孔子,说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能不能减为一年?孔子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反问他:如果你不服丧三年,服丧一年,就让你吃好的,穿好的,让你欣赏乐舞,你能心安吗?如果你能够心安,你就那样做好了。这位弟子出去后,孔子解释说,所以规定服丧三年,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三年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真正有道德的人,父母去世以后,你让他不服丧,让他吃好的,穿好的,让他去欣赏乐舞,他都没有这个心思,他会于心不安。
在这个例子里,孔子说得很清楚,道德不是为了别的,就是要求自己心安,这就是为己。
讲到为己,就要讲到道德要不要回报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好人有好报,这是人们普遍的愿望。“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也是人之常情。对于道德高尚的人,社会给以尊敬、鼓励,以至一定的激励和奖励,是理所当然的。最近,江西省静安县的农民刘文锦凭借活跃的经济头脑和与左邻右舍良好的关系,被村民们评为文明信用农户,为此他赢得了三万块钱的贷款,开发了九亩鱼塘。他感慨地说,以往我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做抵押,加起来也就只能贷到两千块钱。但是现在由于我的道德好,我能贷到三万块钱。对这件事,有人说这叫道德有价,证明道德高尚会得到回报。当前社会上某些地方存在的好人受气,坏人得利,见义勇为反遭怀疑,受伤无人过问,陷入困境的现象,是不正常的,对道德建设起着消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道德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要求,它的本质是不求回报的。为己,只求心安,就是不求回报。好人有好报,你这样做,他人和社会会给你回报,这是说的结果。好人没好报会影响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现实存在的现象。但是不能说道德行为必须与回报联系在一起;从道德行为的主体来说,追求回报不应是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如果以求得回报为行为的目的,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了。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一事当前,一种思考方法是问“心安不心安”,一种思考方法是首先问“值得不值得”;只求心安,不求回报,是为己;求回报,以“值不值”为行为标准,就是为人。前一种想法是道德的,后一种想法是功利的。
自古至今的有德之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坚贞不屈,慷慨就义,他们图的是什么回报?他们追求的只是完成自己的人格,不求什么回报。现代的焦裕禄、胡昭程又曾要求什么回报?焦裕禄求的是改变兰考的贫困面貌,胡昭程求的是让山区孩子都能上学;他们也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求回报。还有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也是不求回报。他们的付出超乎常人,没有得到回报,甚至有的还遭受打击,却丝毫不减做好事的热情。这是真正道德精神的体现。我们所要提倡的,正是这样的精神。
  

回答2:

我的老师就跟我们过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将来可以以后的生活好一点,说什么为了祖国之类的只是说说而已,所以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家人。

回答3: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是坏古人说的!为别人,才是高尚的!

回答4:

都是一样一样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