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帝的故里到底在哪里?

2025-01-07 09:41:5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尧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五帝之一,开人类文明之先河。尧王的出生地在哪里,据笔者考证,尧王故里在绛县证据充分。

史志记载,多处印证

1、《纲鉴》载:“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阿:《辞海》以“大的丘陵”释之。三阿即三座高大的丘陵。绛县尧寓村南面的三座大丘陵,称东尧岭、中尧岭和西尧岭,而且中尧岭的半崖上有尧王出生密洞,即在“三阿之南”,与史记吻合。
2、《世本记》载:“青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丹陵:《辞海》解释为“朱红色的山陵”。绛县尧寓村的三座土岭剖开表面黄土层,皆为朱红色的山石,地质与之相符。
3、《帝王世纪》载:“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或从母姓伊。”尧王的父亲高辛氏帝喾是黄帝的第四代孙,姓姬,母亲庆都是伊祁侯的女儿陈锋氏女姓伊。因尧王的父亲经常带兵出征,庆都与帝喾成婚后没有随军,一直寄居于伊祁家,生了帝尧放勋,从小就随了母姓,即“或从母姓伊”。由于尧是寄居舅父之家长大,因此,后人就把尧出生的村庄称为尧寓村,五千年来沿用至今。
4、《左传》载:“……唐人是以此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孔晁注:“唐氏,帝尧。”河东属大夏,而绛县尧寓村地属河东。
5、《汉书·地理志》:“河东大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绛县属河东大地,铁矿丰富,本唐尧所居,并不含糊。
6、明嘉靖已未春《绛县志·序》载:“绛为尧之故墟,历年既远,沿革不同……。”故墟,即故乡集市。
7、清顺治十六年《增修绛县志·序》载:“贤人君子又生其间,往往有陶唐遗风。”陶唐氏即尧王的谥号。
8、清乾隆岁贡白云在《绛山赋》中记:“维绛唐尧之墟,冀州之域,而实之旧地也。”
“墟”即集市、城镇或都城,是先民生产、生活、活动的中心之地。绛县除尧寓村外,还有尧王初次定都的“尧都村”、尧王驻兵的“尧寺头村”、尧王大将史将军驻过兵的史村、尧王巡访时夜住过的“宿尧村”等等。

文物古迹,铁证如山

1、“唐尧寓处”古碑:
绛县尧寓村现存“唐尧寓处”古碑,碑左上方阴刻“大晋永和二年”(公元345年)孟春立,距今1600多年,为当时中国农村最早的石碑之一。右下方阴刻“大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刊,邑庠次贡王民仰书”。碑高90厘米,宽48厘米,厚23厘米,顶呈半圆形。此碑为砂质岩,原正面刻字风化,后用背面阴刻原字体,碑文为清代重刊。

2、“陶唐遗风”石匾:
清乾隆七年三月初三,石匾始悬嵌于尧寓村古城门楼之上。长143厘米,高58厘米,厚度不详。

3、“巍严配天”石匾:
该匾原镶嵌在南尧岭全神庙山门之上,现庙宇塌毁,遗址尚存。石匾长138厘米,高63厘米,厚 12厘米,阴刻“巍严配天”四字,其中“天”,正是“尧天”的简略。

4、“创建寨记”碑:
该碑刻于明崇祯六年,碑高 150厘米,宽62厘米,厚20厘米。碑文为:绛邑南古帝尧寓后传□山前涑水河中南有□□环境□□□为茂盛□□万元□邑株为伏觐寓其内□□入□耕田凿井时作序□何有□□凿晋唐尧寓处为此庄之祗以得名也。此碑原在东尧岭尧王庙内,现存尧寓村。

5、古遗址百余处:
东尧岭尧王庙遗址,在尧寓村有娥皇、女英庙遗址,在尧王山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三尧岭有古灰坑、古陶窑、灰层、灰舀遗址多处。
中尧岭有历山古道,是宁夏、陕西、山西、内蒙等西北地区经垣曲古城黄河渡口,通往中原和湖广的古驿道。
翻过尧王山(即龙王庙山),向东是中条山要冲横岭关,向南是烟庄风风岗姜源墓。姜源是稷王之母,相传是在大虎峪前奇生稷王“弃”。中条山前的留庄村(现称柳庄),即尧王父亲帝喾妻子姜源氏留住的地方,现建有姜源圣母庙,横水镇汤帝殿内的娘娘庙是敬奉尧王父亲帝喾第二个妃子简狄圣母的地方。尧母庆都是帝喾第三个妻子,家在尧寓村。尧王出生于此,并从小生长、生活在这里是确定无疑了。

6、尧王故里——尧寓村出土文物100余件,有石锄、石铲、石斧、石锛、石针、石刀;陶器有陶豆、陶鬲、陶盘、陶并、陶杯、陶斛等。出土夹沙陶片数千片,完整陶器数件。这些都充分证明,远古时期尧王曾带领大部落在此地生产、生活,治国安民。

神话故事,代代相传

尧的出生神秘动人。据传有一次,尧母庆都在涑水河上乘船浏览,遇到一条赤龙在空中绕船舞动,感而有孕,14个月后,尧即出生于河南岸丹陵,名放勋,姓伊祁,号陶唐氏。尧是地道的“龙的传人”。
因为尧母庆都孕期长达14个月,生下的婴儿体形巨大,双目有神,且尧从小聪慧过人,制陶、农耕、渔猎等一见就会。所以炎氏族伊祁侯给他起名时颇费了一番脑筋。因此婴生地处三岭,岭岭皆土,三土为“矗”,故起名“矗”。而“垚”正是尧字的繁写。古“垚”字,《辞海》解释为“地高貌”。与此处地形相符。由于尧是随其母寓居于伊长儒之家,人们就称尧的出地为尧寓村,至今一直沿用。
更有趣的是,尧出生前东沟有水,而西沟干涸,就在尧诞生的当天,西沟崖下从石缝中神奇般地冒出一股清澈泉水。人们为了纪念此事,便将此泉称作“尧王泉”。迄今此泉汩汩冒涌,长流不断,冬暖夏凉,不仅是尧寓村人畜用水的源泉,而且滋润着千亩良田,历史的长河流淌了五千多年。

民间传说,源远流长

1、华夏第一都——尧都村
中国的形成是在帝尧时代奠定的基础,尧王被各部族首领拥戴为第一大首领后,采取了安邦抚疆的外交策略,建立了各个方国。尧王所统领的华夏民族当时称为唐国,此后汉人均称唐人。因为唐国为国中之国,所以称中国。河东大夏,山西晋南一带就是中国的源头。
相传尧王称帝后为选取建都的地方,进行了多处巡访考察。一天,尧带领大臣来到浍河南岸的——个村庄,这里依山傍水、物产丰富,浍河滩鸟翔负跃,荷花盛开,稻谷飘香.山坡上梯田层层,遍地牛羊。村民们热情好客,勤劳淳朴,对尧王一行,盛情款待。如同家人。尧王就在此村住下议事。大臣们建议建都此村,尧王欣然同意。由于尧王出身贫苦,他时刻不忘劳动人民的艰辛,不愿耗费人民的血汗钱,于是在建都后颁布命令,不准在首都建豪华宫殿,房屋以土木结构为主,规模以够用为准。此令深受百姓称赞,华夏第一都由此诞生,这就是山西绛县南樊镇的尧都村,五千年来此村名未变。尧王在尧都村执政20多年后迁都平阳(今临汾附近)。86年后禅让帝位于舜。

2、“巍严配天”石匾的来历
尧王是创建华夏文明的奠基者,是一位杰出的圣明君主。帝尧功绩浩大,概括为:大公天下,广纳民言,教民稼穑,丰衣足食;礼仪为本,政纲彰明;解厄安民,治国安邦;治理水患,铲除六害;协和万国,天下太平;选贤任能,禅让帝位。《史记·王帝本纪》载:“尧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尚书》记:“放勋钦明文,思安然,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孔子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帝王之德莫盛于尧。”说明尧之功大于天而无所不至。孟子说,尧的功绩“放乎四海也”。史学家称其为“仁智达道,圣德配天”。为了弘扬尧王的功德,后人就在尧寓村西尧岭修建了南庙,又称全神庙,并镌刻了“巍严配天”的大石匾悬于庙山门之上,昭示后人。

3、“陶唐遗风”石匾的由来
走进尧王故里尧寓村,尧王古城吸引着八方游人,古城门楼上镶有“陶唐遗风”的石匾,传颂着尧乡人民的优良村风。相传,大清乾隆年间,江南湖广一带流行瘟疫,当地有位有识青年为救治父老乡亲,北上五台山求得控制瘟疫良方,唯恐药方损失,便花钱在尧庙会上买了块宝石,请人把药方刻在宝石上,背负着往回赶路。当他来到尧王故里尧寓村时,不禁被当地的山水和古庙所吸引,竟至放下装有药方宝石的行束走进尧王庙,烧香叩头,然后沿历山古道来到黄河渡口,直到此时他才记起因着急赶路,将装有药方宝石的行束丢在了尧王故里的石碑下。那可是家乡父老乡亲的救命符啊!他急得手足无措,一夜间竟白了少年头。店主问明原委后,安慰道:“你不妨到尧王老家找找,听说那里素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村风,或许可以找到。”江南青年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原路返回,只见遗物处已搭起一座茅草庵,却不见有行囊,他不由得大哭起来,哭声惊醒了庵中的老人。老人问明缘由后,从庵中捧出其行囊,原封不动地归还于他。原来老人拾到此物后,看到宝石上的药方,深知解救人命事关重大,怕失主找不到他家,便在此搭了茅庵,昼夜专门等候。江南青年接过药方宝石,从怀里掏出银两酬谢老人,却被老人婉言谢绝。江南青年感慨地说,到底是尧王故里,果真继承了尧王的美德,名不虚传呀!青年返乡后,依药方治好了乡亲们的疾病。翌年,他带领数百同乡,抬着“陶唐遗风”石匾,一路敲锣打鼓,鸣鞭放炮,于乾隆七年三月初三来到尧王故里尧寓村,将匾悬至城门楼上。
如今,美丽的传说为尧王故里增添了绮丽的色彩。寻根问祖的游人常在这里感受着华夏文明跳动的脉搏。
(责编 岩春)

回答2:

尧帝是上古五帝之一,千古传颂的圣贤名主。赤县神州,皆称尧邦;中华儿女,都以炎黄子孙而自豪。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其故里又在哪里?因当时尚无文字,又因年久代远,当时的遗物也大多无存,一些古书又记载不详,上述之谜颇费考证。但就目前仅存的遗迹、旧址、史书、与传说相互参校,河北省顺平县,实为尧帝的出生地。
顺平县城西 20 里,有山名伊祁山,《太平环宇记》载:“尧住此山,后因作姓”。这与《史记·索引》中“尧,谥也,放勋名,姓伊祁”的说法是一致的。《古今地名大词典》“伊祁山”条注云:“在直隶完县( 今顺平县) 西,为尧母庆都所居。”清代学者陶宗仪在他所著《说郛》一书中亦说:“陈锋氏与赤龙合,生尧于伊祁。”元代翰林院侍读学士、昭信馆大学士、冀国公郝经在重修尧帝庙碑文中曾说:“中山之永平 ( 今顺平县 ),帝之所生,故有庙焉!而今则弗存。按《地志》,伊祁山尧母所居。今中山永平之西,水出伊祁口,越蒲阴为祁水,而州曰祁。永平之南有故城曰尧城,故有庙有碑,言尧生于此。永平之南有县曰庆都而无山。永平之西有县曰唐,有碑言,尧初封,唐县其故国也,有水出于常山之西,曰唐水,东合于祁水,以是徽之盖尧生于此,始受封焉。”
清代赵廷辅在《尧庙颂》中写道:“大哉尧,生伊祁,长庆都,帝平阳。”
南京大学历史系刘毓璜教授等人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词典 )(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 远古部分,“尧”条下注,“原居冀方 ( 今河北唐县一带 )后徙晋阳(今山西太原)”伊祁山与今属唐县的固城村只一溪之隔,古代区域划分本不确切,何况远古?将固城和伊祁山隔为二县的这条溪涧名叫龙母险。这个名称也和尧有关,险,有阻隔义。龙母,尧所在部落为赤龙图腾,尧母自然成了龙母,帝尧母子经常在这一带汲水、洗衣,溪名龙母险就是理所当然了。
伊祁山之西有村名坛山,是后人祭祀帝尧的处所,原有祭坛,故名。今已不存。顺平县在春秋时称”逆畤邑“。古代帝王祭天地和五帝的固定处所。顺平古称”逆”绝对不是单纯地名的巧合,而是以其为尧的出生地而自然成为后代帝王祭天地、五帝的场所,只是到了战国置县后才改曲逆。
伊祁山又名太子庵,因帝尧出生于此而得名。太子者,帝王子的通称,尧父帝喾高辛氏,贵为天子,其子被人们尊称太子是情理中的事。庵者,圆顶之茅屋。或因伊祁山之形似一圆顶茅屋,或因尧曾于山顶结茅而居名之。
顺平县南与望都毗邻。《帝王世纪》曰:“南有望都山,即尧母庆都所居”。望都山一名都山,一名孤山,今属唐县。尧封唐侯后,其母便移居都山,尧思念母亲常登上伊祁山,故《汉书·地理志》云:“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望都山,故以为名”。望都县名即以此而得。
望都县早期名庆都县,清初时仍名庆都县。《望都志》记载:“至乾隆八年十月十日,高宗巡幸五台而归,晓以庆都县谕“朕自正定回銮固城,祁水之间,有县与尧母同名。虽述古之义也,触目蜘躇,于意弗安,其易之,仍为望都。钦此!”按:伊祁山与都山相距仅7.5公里。
综上所述,考古发现,前人考证,地理位置,地名资料,今人论述,民间传说都把尧的出生地集于顺平,必非偶然。

回答3:

尧:
(一)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二)

尧,我国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勋,尧是他的谥号,《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

尧父乃帝喾,名蟜极,号高辛氏。帝喾在位七十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阚骃十三州记》记载:“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黄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

(三) 尧帝陵

[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尧冢也有好几处,一般认为在山西临汾,历代也多以这里为主进行祭祀活动。]

尧帝陵位于今中国山西临汾市东北35公里郭村里隅涝河北侧。

相传尧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因而临汾城南有尧庙,城东筑有尧帝陵。尧帝陵周土崖环峙,河水经陵前南泄,松柏苍翠,陵丘耸峙。尧陵高50米,绕周80米。陵前筑有祠宇, 相传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记载: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谒尧陵,遂塑其像。元中统年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筑尧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间,都曾重修。现陵丘如故,松柏依旧。祠内有山门(门上为乐楼)、牌坊、厢房、献殿、寝殿、 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围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画。陵前祠内立有元代以来碑碣十余座,记述陵宇沿革和帝尧功绩。其中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

(四) 尧帝庙

尧庙位于临汾市区南3公里处。相传尧建都平阳(今临汾市),有功于民,庙是后人为祭祀尧王所建。创建年代已无可考。现存建筑原为清代遗物。前有山门,内有围廊、牌坊、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建筑。尧王及其四大臣被喻为“五凤”。“一凤升天,四凤共鸣”,五凤楼就因此得名。尧井相传为尧所掘,为记其功,上筑一亭。广运殿是供奉尧王的主殿,高达27米,殿宇四周设环廊,42根石柱,柱础雕刻工精,殿内金柱子肥硕,直通上层檐下,础石上云龙盘绕。龛内塑有尧王像及其侍从。庙内存在碑碣10余通,记载尧王功绩及庙宇建造经过。广运殿1998年毁于大火,后于1999年重建。



(一)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死后,禅位于禹。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yao2)、舜(shun4)和禹(yu3)。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尧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正合适。"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灌兜(huan do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gu sou,就是瞎老头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有,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悉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你呀!"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shan)让"。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也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回答4:

尧帝名叫放勋 , 姓伊祁 , 史称唐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 , 上古五帝之一 , 曾为上古陶唐氏部落长 , 炎黄联盟的首领。 据史料考证 , 尧出生于今保定顺平西部的伊祁山。他的母亲是陈锋氏 ( 氏族部落 ) 的女子庆都 , 父亲是赤龙图腾部落的男子 ( 一说帝喾 ) 。他知人善任 , 提拔有德行的舜作为他的继承人 , 这就是上古时代的禅让制。

尧帝一统华夏大地 , 建立了千秋功业 , 他的功绩一直被人们所称颂。今天 , 在保定市的顺平、唐县、望都、满城等都有尧帝的生活遗迹。
“唐侯受禅唐城为冀方首领,称尧,住尧城居。顺平县西南三公里有尧城。”可见,唐尧受禅称帝,定都今顺平尧城,由今属唐县的古阳邑诸侯国府邸迁至此.

今顺平帝都尧城,不仅只有尧城尧庙遗址,且其南有当时的四岳诸侯臣府羲叔官邸——夏叔府第。据《史纪》本纪五帝注:夏叔,即羲叔,住南方官,若《周礼》夏官卿也。”"尧生伊祁","庆都,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于丹陵""尧住此山,后因作姓”等多有典籍记载,并为史学者公认.
今尧城村仍有北岗子和南岗子地名称谓。南、北岗子,即尧时保留下的城墙遗址。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两岗子土城墙根基尚存。千百年来,虽世者逝已,但尧乡人民感念尧之恩泽,“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在旧城址为尧和尧母修庙祭拜,延续香火,祈求降福。并以尧当初称帝定都的都城和臣子府邸的称谓命名村落延续下来,并每年二月十五尧忌日举行祭典,以表怀念。
尧的历史载于孔子以古代书简编订的《尚书·尧典》,西汉司马迁撰《史记·五帝本纪·帝尧》,除录《尚书·尧典》外,另收《世本》等书籍而成.尧为黄帝玄孙,帝喾高辛氏次子。以其母庆都居伊祁(今顺平与唐县界山)为姓,名放勋,号陶唐氏。帝喾四十五年,封尧为唐侯,时年15岁,唐河流域为唐侯国辖区。帝喾70年逝世, 其长子挚嗣帝位,挚掌政九年,政事不善,众拥尧为帝,尧封挚为唐侯。

回答5:

就是河南绛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