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365~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战国时期
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又名《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 汉朝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 南北朝时期
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战国时期
汉武帝派使节到西南(现在的贵州省六盘水市附近),探寻由长安到今印度的通道。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跋涉,汉史才到达滇国,见到滇王套羌。滇王曾不无炫耀地探询:“汉孰与我大?” 西汉
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 秦末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让光照在书上来读。 西汉
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刺股作为刻苦学习的成语典故,故事源自战国的苏秦和东汉的孙敬。
战国时期 东汉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春秋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源了。 东晋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李密)用蒲草作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气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大业九年,玄感在黎阳举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隋朝
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一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那其实也不能叫钩了)、不用鱼饵,钓到了很多鱼。问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古代人对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商朝
孟母三迁:西汉
塞翁失马:西汉
江郎才尽:南朝
毛遂自荐:西汉
夜郎自大:西汉
破釜沉舟:西汉
凿壁借光:西汉
悬梁刺骨:西汉
韦编三绝:西汉
闻鸡起舞:唐朝
牛角挂书:北宋
太公钓鱼:元朝
孟母三迁、毛遂自荐、悬梁刺骨、韦编三绝--春秋战国
夜郎自大--汉代
塞翁失马--东汉
江郎才尽--南北朝
破釜沉舟--秦朝
凿壁借光--西汉
闻鸡起舞--东晋
牛角挂书--隋朝
太公钓鱼--商
孟母三迁 战国
塞翁失马 西汉
江郎才尽 南朝
毛遂自荐 战国
夜郎自大 汉
破釜沉舟 秦末汉初
凿壁借光 西汉
悬梁刺骨 战国的苏秦和东汉的孙敬
韦编三绝 春秋
闻鸡起舞 东晋
牛角挂书 隋朝
太公钓鱼 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