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忙解释一下这两句?在线等~ 通情达理晓人心,忠义两全不为难

2025-04-23 06:16:1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通情达理 创建词条 通情达理 ( tōng qíng dá lǐ )
解 释 通、达:懂得;情:人之常情;理:道理。指说话、做事很讲道理。
出 处 清·天花才子《后西游记》:“还是这位师兄通情达理,请坐奉茶。”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五回:“只因民间有万不通情达理者,遂尔家有殊俗。”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指说话、做事很讲道理
示 例 秦牧《愤怒的海》:“吕保均一来是遇到这个~的读书人朋友。”
近义词 合情合理、善解人意
反义词 强词夺理、不明事理 →如果您想添加一个新词条,请 创建词条
“忠.孝”,顾名思义,忠即表示赤诚,尽心竭力去干大事,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身;孝即指尽心奉养父母,并无条件地服从,多意是指顾小家庭。这本就一大.一小,哪能两全呢?这忠孝不能两全,从实践科学观的角度看,本应如此。

太远的咱不说,就明代而言,最为典型的忠孝不两全,就得说是大官张居正了。在嘉靖万历年间,张居正已熬到明臣首辅,皇帝老大,他老二,天上地下惟我独尊,“忠”是做到了。可就一个“夺情事件”,让他成了个十恶不赦的“不孝”之子。为何?原来就在张居正高官稳坐得意之时,他的父亲死了。明代已经有了祖制,也就是说祖宗有了制度规矩。其中规定:朝廷官员的父母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到期之后再起复,才可以恢复职务回朝为官。那时张居正是官居特品,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是经过皇帝的指示,放弃“丁忧”而“夺情”。其结果是必然的,为主是尽了忠,为父则得个“不孝”之千古骂名。

再说“文革”期间,革命的造反派,那是“三忠于四无限”,早请示,晚汇报,饭前背毛主席语录。那“忠”的不能再忠了,哪还有这“孝”的位置。那时期有的时候,孝,是罪过,是私心,必须批倒批臭。那时,一提“孝子贤孙”,那是骂人不浅。弄不好,那是真跟你急。

还有,前几天看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节目,得知:黑龙江省尚志县一个叫黄万有的解放军连长,在剿匪时牺牲了。他的几位战友把它埋葬在牺牲地的路边,多少年来,每到清明节这五.六位老人就前往坟地祭奠。可到现在各级政府民政部门没有名分,烈士花名册上查不到,烈士的遗属联系不上。这忠这孝何从?清明前,这位烈士尚健的几位老战友,个人掏腰包,给烈士立了一个碑,刻写了碑文。这也算是除了无名烈士纪念碑以外的又一个待遇吧。好在“新闻夜航”栏目组,仍在继续工作,努力查找线索。预祝查询工作有新的进展,最好使烈士得到为国尽忠的正名。

说来也巧,今早听中央台的“新闻纵横”节目,又听说到: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平山镇西荒村,原来有一个方圆五到六亩的烈士墓地。是个集体墓地,说是当年晋察冀边区的野战军,在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这些解放军烈士,据说有三十多个。因为当时尸体已无法辨认,不准家属领取,统一掩埋在此。多少年来,周围几村,每到清明就到此地扫墓。可奇怪的是,不知何时何人,将这烈士墓地周围二十五亩左右的地给承包出去了。可叹这个集体墓地,成了挖砂场。烈士的尸骨,当年是分不清是谁,而如今这烈士的尸骨是荡然无存。这忠,这孝,这人的良心都哪里去了?要是,如果再巧点:有一个当年的国民党军人,最好是当年打死烈士的枪手,清明节回大陆祭祖,路过此地,看到此景,你说他的心中作何感想呢?

综上所述,自古忠孝不两全那是对的。你说呢?

回答2:

通情达理,知道人心中想什么,忠、义两全不会故意为难他人。比喻知心,宽厚。

回答3:

意思是说做事 要通情达理得民心,做人要 忠义两全不为难别人。

回答4:

做很讲道理知道民心,即使是忠和义两全也不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