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找到一些例子给你: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解放后,先后设浙江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治所长期设在湖州。1983年10月,实行撤地建市,撤嘉兴地区,建湖州、嘉兴两个省辖市。湖州市下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城区、郊区。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1993年设立城区、南浔、菱湖三区。2003年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设立吴兴、南浔两区。
湖州是中国蚕丝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蚕丝织物。南浔“辑里丝”曾获1815年巴拿马国际金奖。长兴顾渚山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贡茶院,是“茶圣”陆羽进行茶事活动的主要场所。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产于湖州善琏,百姓尊秦朝大将军蒙恬为“笔祖”。湖州人才辈出,人文荟萃。在历史上既哺育了唐代诗人孟郊、元代书画家赵孟兆页、明代小说家凌蒙初、近现代书画大师吴昌硕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陆羽、苏轼等不少名流。建国以来湖州籍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共18名。“两弹一星”的功臣中,钱三强、赵九章、屠守锷就是湖州人;“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海空卫士”王伟、“人民卫士”沈克诚更是当代湖州人的骄傲。 浙江省湖州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的特色。
湖州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景色秀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当前,湖州旅游业正以超常的速度向前发展,拉动了许多经济行业的起飞,饮食业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行业。
世界是美的。
美的世界是由无数美的存在组成的,诸如服饰、美食、古建筑等等。而在这美食世界里,湖州美食应占有一席之地!
湖州地处太湖南岸,历史悠久,乃吴越之古邑,东南之望郡。这里物产丰富,气候湿润,山水清远,人文荟萃,旅游美食资源极丰,其中,“百鱼宴”、“百笋宴”、“丁莲芳千张包子”、“酱羊肉”、“茶宴”等特色美食是令人陶醉的,然而,在旅游业腾飞的今天,湖州美食没有很好地与旅游业相配套,相呼应,旅游文化意识、特色美食文化意识、旅游购物环境意识不强,层次不高。美食与旅游没有形成合力,协作性不佳等等。
湖州美食资源评价
1、历史悠久,地理环境优越 。据史料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距今7千多年)湖州已有古人类生存。从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历史的钱山漾遗址出土的陶瓷片、纺轮、网坠、石质工具、玉器、稻谷、编织物、丝绢片等文物说明:湖州是世界上较早的“稻乡”之一,也是我国最早植桑制丝、织麻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湖州辖域隶属吴、越、楚国。公元前333年,楚国以此地为春申君黄歇之封邑,始建菰城县,以泽多菰草而名。所以,湖州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千百年来,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聪明的湖州人民,还产生了众多的名流学士、骚人墨客。目前,湖州人正在努力地把湖州建成最宜人居住的山水园林胜地。同时,湖州的“烹饪美食”堪称一绝,“吃在湖州”闻名已久。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将菰城改为乌程,则借籍当地美食佳酿,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美酒而取之为乌程县。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因乌程濒临出产鲜美鱼虾的太湖,则以太湖为名,于乌程改置湖州。据《国史总叙》称:湖州“人性敏柔,以厚于滋味”。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曾流连于这方宝地,并以“吴儿脍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诞垂”、“三年京国厌藜篙,长羡淮鱼压楚糟”的诗句赞颂湖州美食,据说苏东坡来湖州品评大闸蟹的功夫也堪称一绝。
湖州北濒太湖,西倚天目,东、西苕溪合流后穿市而过。东北部地势平坦,港叉纵横,湖泊、河网、池塘密布,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资源丰富;西南部盛产毛竹、茶叶、干鲜果和建筑材料。湖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湖州特色美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湖州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原料丰富,美食品种较多 。湖州处于沪、宁、杭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且依山傍水,美食资源极为丰富,为湖州美食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湖州水系发达,鱼类资源丰富。 湖州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系发达,河港交错,构成了阡陌纵横的水网地带,历称“水晶宫”和“水云乡”。古诗曰:“四水交流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全市有淡水鱼类102种,是全国最大的淡水鱼生产基地之一。丰富多彩的鱼类资源,为历代名师名厨施展才华创造了极佳的机缘,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鱼肴烹饪名家和美食家,从而形成了湖州特色美食中的“鱼文化”。《皇帝殿试问鱼鲜》的传说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据说有一年皇帝召见四个新科进士殿试,问鱼儿哪个部位最好吃?赵、钱、孙、李进士分别说是鱼头、鱼尾、鱼背和鱼肚,四人各抒己见,争执不下。皇帝想到湖州是鱼米之乡,连忙传旨一名湖州籍进士提问,那湖州籍进士侃侃作答:春天暖洋洋鱼儿肥头,鱼头鲜美;夏天热火火鱼儿肥尾,鱼尾好吃;秋天鱼儿爱嚎,肉肥背脊嫩,鱼背脊鲜;冬天鱼沉河底,鱼儿肥肚皮,鱼肚皮肥美。所以,湖州人吃鱼的经验是“春吃鱼头夏吃尾,秋吃背脊冬肚皮。”皇帝一听赞叹道:“湖州人真是吃客!”
湖州盛产鲜鱼,湖州人爱吃鲜鱼,湖州厨师也善于烹饪鱼类佳肴。千百年来,厨师们在源远流长的食鱼历史基础上,推陈出新,采用“炸、溜、爆、炒、烩、煎、蒸、焖、煮、熏、烤、腌、卤”等多种烹调方法,于1979年11月,由湖州饭店吴水宝等名厨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推出了闻名中外的特色宴席——百鱼宴。近年来,在厨师们的不断努力下,鱼肴品种已多达500余种,大大充实了“吃在湖州”的新内容,使旅游者能深深地领会吴越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湖州气候宜人,食用植物精良。湖州地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温同步,降水充沛,空气温和湿润,生态环境呈多样性发展。据统计,全市共有植物2300余种。其中属于经济林植物树种有桃、李、板栗、茶叶、油茶、山核桃、毛竹、青梅等;属于粮食作物的有水稻、大麦、小麦、番薯等;属于经济作物的有油菜以及大量的蔬菜和菱藕等水生植物。
湖州安吉素有“中国竹乡”之美誉,境内山峦重叠,修竹延绵,竹林达90万亩之多,为中国之最。有竹就有笋,笋,光光的、嫩嫩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制作不同种类的美食菜肴。当地山民以毛笋、早园笋、哺鸡笋、刚竹笋等为原料,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如腌制、酱、泡等,将各类鲜笋制作成各具品味的笋食品。食用时,采用煮、炒、蒸等烹调方法,制作出多种鲜美的笋菜笋肴,难怪苏东坡写出了“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何可一日无此君”的佳句。近十年来,安吉名厨们在山民传统的食笋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熏、爆、焖、熘等烹饪方法,分别制作出了笋类菜肴冷菜、热菜、点心、汤类等别具竹乡风格的“百笋宴”。其中特级大师曹位均,不断学习、研究、挖掘,开发笋类菜肴160余种,部分已被编入《中国名师菜典》。如今“百笋宴”已融入安吉竹乡生态旅游项目之中,这一营养丰富、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绿色食品已使旅游者难以忘怀。
茶叶是世界性的三大饮料之一。湖州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我国茶史上第一部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唐陆羽)就是在湖州问世的。陆羽,中唐时湖北竟陵人,20多岁时,取道江西等省来到湖州,始住杼山与诗僧皎然为友,经皎然引见,与颜真卿结为好友,不久住湖州青塘门,后专事茶叶研究。
长兴顾渚山茶区,位于长兴西北,三面山峦连绵,山不高,最高处仅海拔250米,茶园多在山坞,称之为“岕”。这里出产名茶——紫笋贡茶,唐《国史补》列紫笋茶为贡茶第二品。史载唐朝时起,在顾渚设立有规模宏大的贡茶院,从事紫笋茶的产制。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顾渚佳茶原出于僧,经陆羽推荐成贡茶,从而得到迅速发展,从唐朝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到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顾渚贡茶历史长达876年,紫笋茶成为我国名茶中产制历史最悠久的品目之一。
唐·陆羽《茶经》载:“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按《茶经》之意取其“上”字而命名为“紫笋”,即紫笋茶名称之由来。最近几年,长兴的厨师们在充分研究陆羽、茶经、紫笋茶、茶文化的基础上,开发了使旅客赏心悦目、陶冶情操、茶文化与饮食文化相结合的“茶宴”。“茶宴”以茶、茶文化为基调,采用当地所产之茶叶、干果、禽兽、河鲜等为原材料,配以精湛的制作烹饪技巧,烹制了或直接以茶叶命名的菜肴,使人清新爽口;或以象形、意会等手法,与茶文化或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菜肴,使人产生联想;或用茶水与主料一同烹制而成的菜肴,使宴席中弥漫了浓郁的茶香味;或以当地土家菜为主调,配以紫笋茶叶而形成的茶菜肴,使人领略当地的民风民俗。总之,“茶宴”的推出,为湖州美食文化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为湖州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也是广大游客了解湖州、了解长兴、了解紫笋茶、了解陆羽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3、人杰地灵,名厨技艺精湛 。湖州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人杰地灵。二千多年来,它不仅养育了无数勤劳而聪明的先民,而且还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名师名厨来此安身立业、旅游讲学、从政作画、献技献艺。由于湖州地处杭嘉湖的“金三角”地带,“天堂”之中、太湖南岸,所以,物产富饶,生活质量极高。据《湖州风俗志》称,湖州人“讲究衣食、乐事文娱”。确实,湖州人爱美,湖州人讲究饮食,“吃在湖州”,名不虚传。据说,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以吃为主题的传说、故事与民歌民谣,如《十二个月食鱼歌》、《西吴食风谣》、《皇帝殿试问鱼鲜》等等,均体现了民间对湖州美食的赞誉。
从清末以来,湖州美食界涌现出了众多名师名厨,他们以自己的聪明与才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并以其高超的才艺制作出了诸如丁莲芳千张包子、诸老大粽子、张一品酱羊肉、湖州烂糊鳝丝、双林子孙糕、南浔桔红糕等名点名菜,声誉红遍江南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