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灶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中国民间还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
2、年事准备
过了祭灶节,中国民间认为“神煞上天,百无禁忌”,婚娶也不用选日子,二十三日后至三十日前均可。因此,此时举行婚娶大礼者颇多。祭灶节后各家各户开始卫生大扫除,二十四日便称作“扫尘日”,洗澡理发,以“扫年”、“扫尘”,同时置办各种过年食品等。
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熔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腊月二十三的晚上,把灶王爷的画像从 “神龛” 上揭下来,裹上一块 “灶糖” ,连同纸钱、纸扎彩的男女奴仆、车马、鸡狗牛羊,一起放在大门外烧化。口中念道:“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上房,见玉皇,坏话藏,好话扬,过年回宫降吉祥!”
就这样,灶王爷就歇 “探亲假” 回到天上的 “老家” 里过年去了。
哦,他不用排队等火车票,比农民工优越多了。
除夕的傍晚,把新买回来的灶王爷的画像重新裱糊在 “神龛” 里,贡品有:水果、点心、肘子、整鸡、美酒。点上两根红蜡烛,上三炷香,全家男女老少跪拜叩头,祈求平安吉祥。
于是乎,张老三又开工上班了。
好像没有 “双休日” ,也不过 “法定假日” ,整天烟熏火燎的坐在厨房里,够辛苦的。
祭灶有什么风俗呢?我们来听听农村大爷是怎么解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