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贯穿一个“醒”字,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强烈的热爱,并以满腔的期盼和热情,歌颂了新中国的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长江》选自郭风《英雄和花朵》,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
题目解说
本文以“长江”为题,点明写作对象以及感情的触发点。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它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作者不遗余力地赞美它,实际上就是赞美我们伟大的祖国。
作者简介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背景资料
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课后学习
题目1
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题目2
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舒畅”“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题目3
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明确:1)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题目4
文中第4段中“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这组排比句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何用意?你在朗读这组排比句时有什么感觉和效果?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作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罗列了货船、汽轮、舢板、驳船、钻探船、仓库、堆栈、高楼等,表现了当时中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
读起来给人一种欣喜之感,颇有气势,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作者用这些排比句表现出经过长江时那种目不暇接的感觉,表现出作者内在兴奋的情感。祖国母亲从时间上看是古老的,从精神状态上看是朝气蓬勃的、充满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