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现象:(1)气体黄绿色逐渐褪去。(2)管壁有黄绿色油滴附着。
这个现象说明:CH4和Cl2发生了取代反应
CH4+Cl2---->HCl+CH3Cl(一氯甲烷)
CH3Cl+Cl2---->HCl+CH2Cl2(二氯甲烷)
CH2Cl2+Cl2---->HCl+CHCl3(三氯甲烷,又叫氯仿)
CHCl3+Cl2---->HCl+CCl4(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
生成的主要产物中,CH3Cl是气体,其他均为不溶于水的无色液体。
部分未反应的Cl2会溶解在液态产物中,形成黄绿色油滴。
化学反应中生成的Cl2经常采取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原因是Cl2可溶于水,而微溶于饱和食盐水。(收集Cl2也可采取向上排空气法)
现象是瓶中出现油状液体。
现象说明氯气与甲烷发生了取代反应。
排饱和食盐水法就是用气体使饱和食盐水从瓶内排出,从而收集气体的方法,条件是此气体几乎不溶于饱和食盐水,一般用来收集氯气。
16.
(1)强酸性【实验室制HCl的反应,显然是强酸制弱酸】
(2)酸性、强氧化性【Cu+2H2SO4=CuSO4+2H2O+SO2↑,既有酸性又有氧化性】
(3)脱水性【蔗糖炭化C12H22O11——浓硫酸——→12C+11H2O,如果说生成气体那就还要加上强氧化性】
(4)吸水性【吸收水蒸气,没啥好说的】
(5)强氧化性【常温下使Fe、Al等金属钝化,实际是生成氧化膜,强氧化性】
17.看不清
18.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的,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因为稀硫酸通常只显酸性不显氧化性),即亚硫酸盐或硫化物;而又是难溶于水的黑色固体,因此是A=FeS、B=H2S,生成的黑色沉淀是CuS↓;固体C与D反应生成FeS,且D与稀硫酸反应生成H2↑,因此C=S,D=Fe,红色固体是Cu;H2S与S燃烧均生成E,E有毒、有刺激性气味且有漂白性,因此E是SO2,与H2S相遇时发生归中反应,生成S.
答案
(1)A=FeS,B=H2S,C=S,D=Fe,E=SO2
(2)
①FeS+H2SO4(稀)=FeSO4+H2S↑
②H2S+CuSO4=H2SO4+CuS↓
③Fe+S=加热=FeS
④Fe+H2SO4(稀)=H2↑+FeSO4
⑤Fe+CuSO4=Cu+FeSO4
⑥2H2S+3O2=点燃=2H2O+2SO2
⑦S+O2=点燃=SO2
⑧2H2S+SO2=3S↓+2H2O
很简单哦!听好喽孩子们:
一.
除去K2SO4中的KCO3
1.【复分解】取适量的硫酸钾混合物于一支试管中,在讲入少量水将其溶解。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此时有气体冒出,为CO2.化学方程式为:
K2CO3+H2SO4=K2SO4+H2O【水】+CO2【气体】
将得到的溶液过滤,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加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得硫酸钾晶体。
2.【沉淀法】取适量的硫酸钾混合物于一支试管中,在讲入少量水将其溶解。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硫酸美溶液,试管底部出现白色沉淀并有气体放出,分别为
Mg{OH}2,CO2。化学方程式为:
K2CO3+MgSO4=K2SO4+MgCO3[沉淀〕
MgCO3+H2O=Mg〔OH〕2〔沉淀〕+CO2〔气体〕
注:碳酸镁在水中不存在,即碳酸镁在水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二氧化碳。
将得到的溶液过滤,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加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得硫酸钾晶体。
二.除去NaCl中的ClMn
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即可。过滤沉淀,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加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得NaCl晶体。
1
(1)7种
左右完全对称,像CBr—HC—C和CH—BrC—C不一样,所以只有偶数个C的最中间那个,2、4、6、8个碳原子无支链时算四种,6有一个完全对称的同分异构体,8有两个。
(2)CH3CH2CH=CHCH2CH3
或CH3CH(CH3)CH=CHCH(CH3)CH3
2
(1)CH4
混合气体相对原子质量26,乙烯相对原子质量最小为28,所以烷烃相对原子质量必小于26,,即为甲烷。(甲烷16)
(2)56/22.4=2.5mol
总质量2.5X26=65g
甲烷质量65-35=30g
甲烷物质的量30/16=1.875mol
另一种气体物质的量
2.5-1.875=0.625mol
烷烃:烯烃=1:3
(3)35g/0.625mol=56g/mol
烯烃通式CnH2n,相对原子质量14n
56/14=4
丁烯
CH3CH=CHCH3
CH2=CHCH2CH3
CH2C(CH3)CH3
望采纳O(∩_∩)O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