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就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1)积极作用:这一政策对农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在农耕时代初期,对当时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起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说,重视农业的思想出发点是正确的。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政策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消极作用:但是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而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清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水平上。同时,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使中国被甩在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的后面。
二、地位: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积极影响: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
经济:利于农业发展,巩固封建国家经济基础
政治: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一定时期阻碍了西方的入侵
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起消极作用
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
三、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