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并不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剧种,却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剧种,它有它独特的唱腔、表演,运用方言来唱、念,使得它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深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不同于舞蹈是纯肢体语言的艺术,不同于歌曲是声音上的艺术,也不同于音乐是人对乐器的演奏艺术,更不同于杂技是纯技能上的表演艺术,它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艺术,集唱、念、做、打于一身,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培养戏曲演员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要培养一名德高艺精的戏曲演员更是难。( u: a6 y% f6 P# Z9 z, I
很多很多的白发老人,他们手执扇子,听着他们喜爱的腔调,有时候头会随着演员的腔调走动,有时候会大叫好,我仿佛看到他们年轻时候就在看戏,看着看着,头上的乌丝就变成了白发……除了老人,剩下的大概就是行内人了,或者是一些小孩,这些孩子大部分也都是戏校的孩子。" J: u l I0 w& ?' Z
其实,不只是京剧面临着一个观众老龄化的问题,很多地方戏都是这样,像潮剧,也有过很多年的低迷期。所幸,在潮剧面临着萎靡不振的形势时,在潮汕地区,有一个业余潮剧培训团体,培养了许多许多戏曲新苗,几年来,连续夺得了12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牌,为潮剧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更加重要的是,它为潮剧培养了一大批潮剧小观众、小票友……这个团体在潮剧界在潮汕地区也算是小有名气,也因为他们出版了很多潮剧卡拉OK唱片,让孩子们有了一个方便学习潮剧的平台。如是,从此潮汕地区掀起了一股小孩学唱潮剧的热潮,民间也兴办了很多业余学习潮剧的机构。
e, G0 | j# O3 s 当然,潮剧这个剧种,本身有它的局限性,它是用方言唱的,外地人都听不懂、说不了,所以基本上只能由本地人来唱和演,所以它的受众面又只能是懂潮语的人,虽然现在科技也发展了,有了字幕机了,可是,如果要观众边看戏还要边看字幕,势必会分散观众的心,那观众自然也就没有办法体会到最美的享受了。说到字幕,必须强调一个问题,就是在传统潮剧剧目中,有很多俗语,都是必须用潮汕话来说才有意思才幽默的,比如潮剧《金花女》第五场中,驿丞就说到了“老婆掉进溪——凄凉(妻凉)”,这样的话外地人还可以听懂,又如,《金花女》第三场里,进财说的“秀才吃崂饼——有日”,像这样,外地人能看得懂吗?如果是很土的方言,字幕也用一些很生僻的字的话,那外地人怎么能看懂?这样,字幕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当遇到方言而且是生僻字时,打字幕的人必须把演员们要说的意思表达清楚,而不是打出那些谐音的,只有潮汕人看了才能懂的字。只有这样努力改变,我们潮剧才能把自己推向外地,推向更远的地方!只要努力用心了,一定可以,外国片也可以打上中文就拿到中国放映,照样有很大的市场。
除了字幕,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潮剧都需要改进,像我们的化妆、头饰、服饰都可以多向外地剧种(比如越剧)学习。要有一出好戏,剧本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潮剧,当前缺的却不仅仅是优秀的演员,剧作者也是紧缺,还有作曲的老师也缺,仔细想想,潮剧面临的形势确实太严峻太危险了。
我想这应该也离不开演员们的努力吧!曾经的范泽华、陈楚慧、洪妙、姚璇秋等等!都是海内外挺有名的!近年张怡凰的《东吴郡主》连获数奖,世博会上方展荣和吴玉东的《桃花过渡》都让人眼前一亮!还有揭阳小梅花的那些童星也让孩子们刮起一阵“潮剧风”……
以为爱!所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