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险源
1.政治源。禁毒社会工作风险的政治源主要来源于药物滥用者吸食、注射毒品的违法性,从而引发的药物滥用者对自身、禁毒社会工作者、社会造成的恶性危害。戒毒人员因其违法行为而担负的财产损失、人身自由的相对限制、部分权益的丧失,以及因法律责任的承担给吸毒人员及其家庭带来经济、污名化等其他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戒毒人员抵触情绪和报复心理的增加,这些都是引起风险事故的诱因。
2.经济源。主要来源于吸毒人员的经济状况和为改善生活所做出的越轨行为。对部分吸毒人员来说,涉毒导致他们丧失劳动力、丧失公平就业机会,无业导致他们更贫穷。而在戒毒康复期大多需要通过政府福利政策支援、社会救助等维持康复费用,同时为获得经济收入,药物滥用者更有可能再次走上赌博、盗窃、抢劫、卖淫、贩毒等高风险道路。
3.社会源。主要源于药物滥用者社会支持系统的不完善以及社会对戒毒人员的“污名化”认定。社会支持系统中,家庭对药物滥用者是否会出现高风险行为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药物滥用者在戒毒后能不能保持操守、规避高风险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是否给予了物质尤其是精神上的支持。
(二)禁毒社会工作的风险事故类别
1.服务对象的风险事故
(1)复吸。强烈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性及戒毒后的稽延性戒断反应、亲情的离弃、社会群体的鄙夷、毒友的再次诱惑导致复吸在吸毒人群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禁毒工作一直希望解决的难题。复吸不仅是简单的戒毒者个人问题,更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要降低复吸率不仅要戒毒者自己有顽强的毅力,更需要家庭、社会等各方的关怀与政府的大力支持。
(2)脱管、失管、漏管。药物滥用者在完成所内强制隔离戒毒后,从出所到与专业社工取得联系、构成帮扶关系之前,通常会出现平均30天的“帮教服务真空期”,在这段时间内,部分戒毒人员会出现脱管、失管、漏管现象。
(3)死亡。药物滥用者在戒毒康复期间,因为生活境遇不如意、环境压力大或者他人诱惑,可能会因想不开导致自杀或者吸毒过量而死。
(4)其他高危行为。药物滥用者在戒毒后通常会遇到各种高危情境,比如处于熟悉的与用药有关的环境之中、与之前毒友约见、进入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等,以及一些“看似无关的决定”都有可能引发他们做出一些高风险事件,导致自我效能感的降低,甚至出现“破堤效应”和越轨行为的出现。
其实吧,除了坐办公室的笔杆子们,刑侦和缉毒在公安局内部都不算是危险性很高的职业。
即使和社会其他行业相比,也不一定算高的。
爬电线杆子的,电业局上班的,甚至医生可能都比我们危险。
因为本职工作就是抓人,所以多年磨练出来的套路都很实用,重视程度也够。
抓捕嫌疑人的精髓在于“以我之有准备,打你之无准备”
我们抓人之前,都要细心的“找窑”(摸地方)“踩点”(找出入规律),然后再找一个深更半夜,在嫌疑人酣睡入梦,口水淌一床的时候破门而入,争取把风险降到最低。
谁都是人,谁也不能像兔子一样,睡觉都竖着耳朵。
枪支是对于我们来说唯一完全不可控的危险。
近二十年我们分局真正出了大事的都是枪闹的。
感谢国家和兄弟单位对于枪支的大力管控。
最近十年,北京的枪支几乎绝迹。
再往前翻篇,差不多二十年前,刑警队曾经出过两档因为枪而起的大事。
其中一次,是一天中午,两个刑警在不知对方底细的情况下,摸到一个犯了杀人,强奸,抢劫多起恶性案件的那种抓到直接可以击毙的亡命徒家里。
俩人刚反应过来不对劲,这边嫌疑人连衣服都没穿,直接从床头柜把枪拿出来,彭彭两枪,一死一伤。
还有一次,亲历者是我命案队的大哥。
三个民警,一起去抓一个家里有枪的嫌疑人,其中一个跑得快的跟着上了楼(那种老旧的,楼梯在外面的居民楼),我师父和另一个持枪民警跟在楼下正准备上去,结果持枪民警太紧张了,手一抖,一发子弹将追到楼上的民警直接爆头。
我师父后来和我回忆,当时二十二岁的他第一次在旁边听到五四式的枪响,和电视里清脆的特效声音根本不一样。
那声音大到根本就没有声音,只有耳膜的剧烈震动和疼痛,
我师父听了之后直接腿一软就趴地上了。贼也是一样的反应。(据说第一次无防备听到五四枪响的时候反应都差不多)
所以我们自己带枪,其实也是一种很大的风险,
不过现在嫌疑人都没枪,一般情况下我们也不会配枪出去。
公安局内部,真正最高风险的,是派出所(向所里民警致敬)。
因为派出所民警出警的时候,面对的情况一开始可能只是邻居吵架,或者精神病犯病这种看起来很正常的,
所以民警防范意识比较弱。
看多了七大姑八大姨吵架,还有两口子互挠的人(情人节那天,我们分局模范民警,刚接了一个报110说火锅料不辣的,我真特么服了),民警在出警时很容易会松懈。
但是看起来很正常的一次出警,可能就碰上了武疯子。
比如2016年,西城区牛街那两个被精神病砍伤的民警就是。
那个精神病一年引发了40多次警情,家属不管,精神病院不收,他整天舞刀弄枪的吓唬人,但是在出事之前,连只鸡都没伤过。
你可能头十次会觉得很危险,可二十次,三十次呢?
民警都会觉得,你别闹了赶紧回家吧。
如果拿出了警用盾牌,或者喷罐,恐怕有小题大做之嫌,也许会引发不必要恐慌。
结果在第四十次,那平时只是挥舞来挥舞去的菜刀就真的砍到了浑不在意的民警身上。
禁毒预防教育的重点对象主要有以下三类人员: 一是容易受到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亦即重点人群。从年龄来分,以青少年为主;从职业来分,以失业人员、无业人员、个体户、外出打工者和流动人口居多;从文化结构来分,文化素质较低的占多数。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吸毒者,在现实中高危人群更容易沾染上毒品。因此,加强面向高危人群的禁毒预防宣传教育,是开展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整个禁毒工作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三是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在药物、毒品知识方面具有权威性,他们的工作和言行直接影响人们对药物、毒品的认识和使用。吸毒成瘾者的各种健康问题也主要由医务人员来处理。医务人员宣传有关毒品基本知识,其效果往往会胜过宣传部门,甚至禁毒部门。因此,在医务人员中普及有关常识是非常重要的。
1.毒品本身对自己的伤害。
2.卧底工作带来的不便。
3.长期与枪支为伍对自己性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