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第五章,孔子在这里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扩展资料
《论语·学而篇》赏析:
《论语·学而篇》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第五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意思是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这“道”是领导的导,换句话说就是孔子也教我们领导之德、领导的修养,以领导千乘之国。
讲到“国”字,研究中国文化便要注意,看到秦汉以前古书里的“国”字,很多学者都容易产生很大的误解。比如老子曾说“小国寡民”,讲老子的思想,就讲小国的政治,在民国初年,又有人将无政府主义与老子思想拉在一起。要知道秦汉以上,到汉代初期的“国”字,不是现在的国家观念,那个时期的“国”字、“邦”字都是地方政治单位的名称。所谓“诸侯就国”,就是中央政府下一个命令,要这些地方官(诸侯),各自回自己的岗位(封地)去。那时地方单位有千乘之国、百乘之国。“千乘之国”用现在的观念比方总是不伦不类,还是不作比方的好。“乘”,古代以战车、壮丁、田赋等合在一起计算的。汉、唐以来有很多考证注解,不必多说。换句话说,领导一个大国家,或者领导一个单位,乃至领导地方的政治,要“敬事而信”,这是很难得。“敬事”,对一件事认真做为“敬事”,一项职务宁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现在就有许多地方许多人不敬其事的。至于“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绝对信服。争取下面的“信”,如何得到“信”,就要敬其事,说了的话一定要兑现。如好的将领,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么谁也会受感动而信赖他。所以要“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节用是经济政策的措施,对经济要能够节省,是经济原则。节用是为什么呢?不是为我,而是为“爱人”。
第三点“使民以时”,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这个“时”很重要。在军事思想方面来讲,包括很大,所以孙子兵法讲时讲势,也有用势之道。对人在道德上要知道“时”,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问,反责备他不来上班,这就是不“爱人”,“使民不以时”了。所以“使民以时”是用人要在时间上恰到好处。这样部属都听你指挥,乃至全国老百姓自然跟你走。这是道德的修养,也就是学问。
这些话不但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同时也是孔子当时针对社会人情的弊病而指点的。我们只要研究春秋战国时代的史料,为什么那个时代是那么的紊乱,便可了然于心了。
摘自南怀瑾《论语别裁》
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子路》篇,原文是:“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是孔子的言论,可以理解为:
敬事而信: 指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领导者应当尊重并恪守承诺,对待事务认真负责,保持诚信,不轻易变卦,以树立权威和信任。
节用而爱人: 表示在运用国家资源时要节约合理,不奢侈浪费,同时要以关爱人民为出发点,关心人民的生活状况,不损害人民的利益,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民福祉的社会环境。
使民以时: 意为使人民按照适当的时机、时机进行合适的行动。这可能涉及到政策的实施,鼓励人民适时采取有益的行动,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总的来说,这句话强调了在治理国家时应当恪守道德原则,尊重诚信,保护人民权益,合理运用资源,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