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唐诗不是很有名,但喜欢读历史的人多半知道它,尤其是后两句,往往被无奈的书生长叹吟颂,表达自己酸溜溜的心境。
诗中“坑灰未冷”指的是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始皇统一天下后,意图“二世三世于万世,传之无穷”,怕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故先焚书后坑儒。但仅过了十多年,“坑灰未冷”就天下大乱,造反的“刘项”,却是“不读书”之人。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传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读书人的理想。但是,这一般是在太平时期,读书人通过正常的渠道,一步一个脚印,按部就班地来。如果在动荡时期,读书人就没有多大的市场了,这种时候一般是英雄、枭雄、土匪、流氓、无赖等等的时代和乐园。
因为乱世是没有秩序和游戏规则的时候,而读书人读得书越多,所受到的约束就越多,他们思想潜意识中,伦理道德君臣父子等都是规范自身行为的规则。所以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其实,三十年也成不了。读书人即使加入造反队伍,也不可能称王称霸,成为队伍中的领袖人物,多半做个军师之类二三把手的角色,出谋划策,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明君身上,自己则希望以帝王师的荣誉而载入史册。秦始皇加强思想文化统治情有可原,可焚书坑儒确实不该——什么时候见读书人造反成功过啊?反过来想,秦始皇没有“历史知识”,他是第一个皇帝啊,对中国书生的认识还不到位。
所谓不读书的“刘项”,就是亡秦的两位主角: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
秦末农民战争尤其是四年的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出大戏,个中的许多精彩故事历经两千年而流传不衰,我们随口就可以说出许多与之相关的成语:破釜沉舟,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约法三章,霸王别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孺子可教(张良遇黄石公习兵书),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受)胯下之辱,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中国最普及的棋类游戏象棋中,两军对垒,分界线上标注的就是:楚河,汉界。
“刘项”是当时起义部队中势力较大的两支,也是灭秦的主力。共同的敌人消灭后,二人争夺天下。初始,项羽的力量要强大得多,但四年战争的结果,却是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开创了汉家数百年基业。
刘邦是胜利者,项羽是失败者。但人们常说项羽是英雄,刘邦是流氓。
据说,清末的科举考试,有个题目是《项羽拿破仑论》。有位考生实在不知拿破仑是何方神圣,冥思苦想半日,终于提笔破题:夫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岂能一破轮不能拿乎?……
司马迁是汉朝人,他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对汉朝的开国皇帝做了诸多的描述,虽不敢直言其为流氓无赖,但通过件件史实,还是基本上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刘邦真面目。如果仅仅从道德的层面来看,刘邦确实不怎么样。司马迁同时也给失败的西楚霸王项羽做了一个只有帝王资格才有的“本纪”,这也表明司马迁对项羽还是比较欣赏的。司马迁的这种态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对的,可我们要说的是:不能以是否英雄来论政治家。刘邦不是英雄,但他是政治家;项羽是英雄,但不是政治家。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套用一下这个逻辑,亡项羽者,非刘邦也,是项羽自己的一系列错误使自己一步步走到了乌江岸边。
确实刘邦在文采武功上没什么建树但是刘邦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那为什么刘邦能把他们聚在一起建立汉朝呢,原因是刘邦善于用人,御人之术高超,从分发挥了每个人的长处,而且愿意听从他人建议,而且他用人不疑大胆放权,所以韩信才说过刘邦只能统兵十万而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反观项羽有一范增还不好好利用悲哀。此外刘邦懂得在恰当的时候示弱不莽撞。
朱元璋也是和尚出生在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帮助下建立明朝。他也善于用人并且听从谋士“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避免首先被攻,也善于示弱。
总之一个上位者不能刚愎自用要善于用人,做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并且用人不疑。
元太祖也好,朱元璋也好,刘邦也好,不管他们自身有什么能力,他们手下都有一帮子能征善战的好汉或足智多谋的谋士,而且往往是超过主公的。
为什么呢,这就是唯才是用,不妒贤嫉能。尚书说,如果有一个人,自己没有本事,但是别人有本事他就高兴,好像自己有本事一样。说的就是领袖人物。
他们怎么能团结,聚集的,一个是有地位的人往往很多贤人就去了,而他如果求才若渴,那么自然团结聚集。还有,他得让人心服,怎么心服,就是宽以得众。宽厚。就能得众。
这就是帝王术。呵呵,你是不是也有一番志向。
刘邦自己总结的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1)匹夫之勇,多次欲与刘邦一对一交战而想不出真正的办法,并在垓下之围中独身浴血奋战,并不是一个统帅的行为;2)用人有疑,被陈平行反间计,离间了与范增,钟离昩等大将的关系;3)犹豫不决,鸿门宴错失良机;4)暴厉,入关途中攻下城池必屠杀,并坑杀秦降军;5)缺乏远见,与刘邦约法三章不同的是项羽入关后劫掠秦宫,火焚阿房,既失民心又失都城;6)妇人之仁,于垓下每日惦念虞姬和乌骓马无心解围;7)背信弃义,谋杀义帝,贻人口实(不过刘邦也是在鸿沟会盟之后便反击项羽……)8)惜权如命,可以对士卒很体贴,但在封赏时却极其吝啬。
刘邦:1)知错就改,刘邦本身缺点很多,但很懂得纳谏(如面见郦食其时洗脚,入咸阳时想要挥霍等等);2)唯才是用,陈平“盗嫂受金”,周勃、樊哙原来分别为吹鼓手和屠户,但依然任为股肱;3)懂得分权,面对韩信、彭越的要求及时分权封王或得了帮助;4)能屈能伸,鸿门宴上委曲求全,父亲被绑架(项羽威胁要烹之)依然镇定的与项羽舌战(咱是把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把咱爸煮了,分我杯肉羹)5)悟性好,张良的奇策刘邦即听即明;6)机智灵活,被项羽射中胸后及时宣称是射中了脚趾,稳住军心。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一定需要是一个全才,需要比手下有更出色的专业技能。作为领导最重要的是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需要的是有统筹大局的能力,有识人才、重人才、用人才的胸襟和气魄。刘邦可能治国不及萧何、谋略远逊张良、统军不如韩信、勇武难比樊哙。可是刘邦会用人才,识人才。对手下能够放心大胆地委以重任,对手下的人才破格提拔重用。韩信从一个小卒一举成为统军大帅,这样的气魄和胆略有几个领导能比得上?正是因为刘邦识人才,才会将每一个手下的豪杰之士都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上,真是他的出色组织,将整个汉朝的统治机构捏合成为一个有序高效运转的整体,最后以此打败了威名盖天下的楚霸王项羽,夺得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