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攀登。“拾”读作shè,其中“拾级”为汉语中的一个词语。“拾级”意为“逐级登阶”。
原句“拾级聚足,连步以上”出自《礼记·曲礼》。
段落节选: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
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译文:
凡和客人一道进门,每到一个门口都要让客人先入。客人来至主人内室门口,主人要请客人稍等,而自己先进去铺好席位,然后再出来迎接客人,主人请客先入,客人要推辞两次,主人这才引导客人入室。主人进门后向右走,客人入门后向左走,主人走向东阶,客人走向西阶。
如果客人身份较主人卑下,就应随主人走向东阶,要等主人一再谦让,然后客人才又拐回西阶。到了阶前,主客又互相谦让谁先登阶。谦让的结果主人先登,客人跟着,主人登上一阶,客人跟着登上一阶,每阶都是先举一足,而后举另一足与前足并拢,如此这般地一步接着一步地上去。上东阶的主人应先举右足,上西阶的客人应先举左足。
扩展资料
《礼记·曲礼》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礼记·曲礼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拾级而上
“拾级”意为“逐级登阶” 。因此,“拾级”只能与“而上”组成短语,表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攀登。
拼音:shè jí ér shàng,“拾级而上”,“拾”读作shè,其中“拾级”为汉语中的一个词语。
出处:“拾级聚足,连步以上” ——《礼记·曲礼上》,“聚足”比较容易理解,即后脚与前脚相并。这段话说的是古人待客上台阶的礼节。
扩展资料
同义词:一拥而上yī yōng ér shàng
意思: 一下子全都围上去。形容周围的人同时向一个目标猛挤过去。
拾级而上举例:
1、循声望去,山道盘折迂迭,有野树蓬蒿相遮,愈拾级而上,更是云蔽雾锁,竟是一眼探不清这苍茫昆仑山的尽头在哪里。
2、 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秋日里五彩斑斓的大自然景观,红色的枫叶、绿色的松柏、黄色的银杏,还有散点在林间的一株株独特的野兰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拾级而上
“拾”读shè 汉语中有一个词儿:“拾级”。“拾”读shè,
解释
“逐级登阶” 因此,“拾级”只能与“而上”组成短语,表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登。 记录:引用礼记的话:“拾级聚足,速步以上”:
外传:
可是,一家很有影响的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有这样的描写:“他和她玩兴正浓,看到山下的景致别有一番情趣,就携手沿着下山路拾级而下……”显然,作者和编者都没注意这个问题,造成用词不当的现象。(肖章 《中国中学生报》第1061期) 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写的是贵州山区生活。第三章写到书中主人公柯碧舟代替别人到 望哨棚,必经一条山道;关于这条山道,作者是这样写的:“两人宽的拾级而上的青岗石山道,忽陡忽缓,忽弯忽拐……” 这里,一连用了三个定语:两人宽、拾级而上、青岗石。第一个是说明山道的宽窄,第二个想来是形容地势的高低,第三个则是交代山道构成的材料,再加上后面的“忽陡忽缓,忽弯忽拐”,这条山道留给读者的印象是清晰的。遗憾的是,“拾级而上”用得不妥。 作者这里写的是“道”,而“拾级而上”只能用于人,是对于人在山道上逐级攀登的一种动态描写。关于“拾级”,历代学者的说法并不一致。东汉的郑玄读拾为涉,“拾级”即涉历梯级。唐代的颜师古则认为此说“近乎穿凿”,“拾者犹如一一拾取”。涉历也好,拾取也罢,学界尽可继续探讨;“拾级”不能用来形容山道自身,则是显而易见的。
拾级而上意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登。常用于形容人们爬楼梯或登山时一步一步往上登。
拾级而上意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登。常用于形容人们爬楼梯或登山时一步一步往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