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怎么是个太监

2025-02-23 01:27:5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吴晗据此推测,郑和或于洪武十三年(1381年)为明军进攻云南时所掳,遭受“宫刑”。

1、郑和是明朝太监,云南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2、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

扩展资料:

1、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2、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1-2]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3、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郑和    百度百科_郑和下西洋

回答2:

根据《明史‧郑和传》所记载:“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可知郑和是一名太监。

但是郑和早年于史无载,而《据云南昆阳《故马公墓志铭》载,郑和为马哈只(轶名)第二子,长子马文铭,姐妹四人,然此说为孤证,学界存疑。 吴晗据此推断“其被阉入宫,当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沐英定云南时”,并推测入宫时当在10岁左右。

扩展资料: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

参考资料:郑和-百度百科

回答3:

洪武十三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郑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 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郑和当时是被俘虏的,明朝有这么个规矩,打完胜仗,女的挑几个当宫女,男的挑几个阉了进宫伺候人,郑和不幸成了其中一个。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扩展资料:

郑和(1371年 - 1433年),明朝太监,云南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人 。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无疑是久远而巨大的。至今南洋一带无处没有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遗迹与纪念物。作为明代最具有开拓象征意义的郑和下西洋也一直受到后世史家的积极评价。已故著名史学家吴晗认为郑和下西洋一是经济上有收获,二是政治上弘扬国威,三是文化传播,“使南洋诸国均染华风”,四是华侨移民增加,“使中国人在南洋的地位陡然提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和


回答4:

(1384年)14岁的他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其一生笃信佛法,广造佛经传世,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扩展资料:

郑和(1371年 - 1433年 ),明朝太监   ,云南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 一说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人 。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正史仅载郑和为云南人,并无其他生平事迹传世。据云南昆阳《故马公墓志铭》载,郑和为马哈只(佚名)第二子,长子马文铭,姐妹四人,然此说为孤证,学界存疑。吴晗据此推测,郑和或于洪武十三年(1381年)为明军进攻云南时所掳,遭受“宫刑”;

(1382年)被选于宫中尚衣局训育两年;(1384年)14岁的他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其一生笃信佛法,广造佛经传世 。

郑和早年于史无载,《明史‧郑和传》仅载:“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据云南昆阳《故马公墓志铭》载,郑和为马哈只(轶名)第二子,长子马文铭,姐妹四人,然此说为孤证,学界存疑。

吴晗据此推断“其被阉入宫,当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沐英定云南时”,并推测入宫时当在10岁左右,此亦为其生年来源然亦全为推测,并无实证,学界亦有疑问。

参考资料:郑和 百度百科

回答5:

他被重用以前,就是燕王朱棣的家奴,按当时皇家规定,都是要净身的!之后燕王靖难成功,称帝,赐名姓郑,名和!

在明洪武十四年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为扫清云南的梁王(元朝残余势力),调集30万大军发起进攻。战争结束后,明军在经过昆阳时,把在滇池边玩耍的12岁的小郑和(当时还是名叫马和,后来是皇帝赐姓郑的)与他的伙伴抓到南京,成为燕王朱棣的家奴。

扩展资料

郑和(1371年 - 1433年 ),明朝太监 ,云南人,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一说本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人 。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正史仅载郑和为云南人,并无其他生平事迹传世。据云南昆阳《故马公墓志铭》载,郑和为马哈只(佚名)第二子,长子马文铭,姐妹四人,然此说为孤证,学界存疑。

吴晗据此推测,郑和或于洪武十三年(1381年)为明军进攻云南时所掳,遭受“宫刑”;(1382年)被选于宫中尚衣局训育两年;(1384年)14岁的他经宫中指派,进入朱棣的燕王府从侍。

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其一生笃信佛法,广造佛经传世 。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