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行军,不是我们拼命地跑,也是有讲究的。
因为纪律性,队列保持着完整性,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体力。正是秋天南飞的大雁要排成队列一样。也不至于遭到突然袭击的时候,队伍散乱导致溃败。
急行军,考验的正是士兵的体力、耐力和军队高层的组织、管理能力。一般情况下,在急行至战场边沿的时候,是会有一定的休息时间的。冷兵器时代,更多的是考验一个军队整体的素质和将军们的能力。哗变、炸营。溃败都不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古时候是有督战队的,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刀枪,你退一步试试。除非战局不可收拾,引发士兵大规模的溃退,个人在面对象征权利的督战队面前,都会不由自主屈服的。
古代人上战场的都有两下子功夫,累是必然的!但不至于累死这一说
两军相遇,你不杀敌,敌人就杀死你。 所以再累你也得去杀敌。指挥官赌的就是这一点。
急行军是跑。但是也不是百米冲刺那么跑
军队整体行进,还是有他的规矩的,不会让士兵体力消耗太大
另外,古代士兵训练比较严酷,像宋朝士兵训练都背着15公斤的东西
而且,天天练,都习惯了
不像现代人,每天办公室里坐着,稍微一动换就浑身酸痛上气不接下气
一是经过更加“酷烈”的方式训练出来的,二是给予优厚待遇,三是进行洗脑……
荀子说:“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锱金。”“技击”即武艺,齐国的士卒个人技艺很高。但齐国的技击之士,不如魏的“武卒”。魏国的武卒,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轴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而魏国的武卒还抵不住秦国的“锐士”。“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
“魏武卒”是吴起训练的精锐步兵。吴起当年训练魏武卒,“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 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士兵手执一支长戈、身上背着五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12石)、同时携带三天军粮,总重约五十余斤,连续急行军一百里还能立即投入激战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并享受优厚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