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共有21人三元及第,其中文科17位,武三元4位。
文科三元:
唐朝的张又新、武翊黄、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李骐;清朝的陈沆、钱棨、陈继昌。
武三元:明朝嘉靖年间的尹凤,明朝万历年间的浙江永嘉人王名世,清朝顺治年间的浙江人王玉璧、清乾隆十九年的顾麟。
扩展资料
1、张又新
张又新(约公元813年前后在世),字孔昭,深州陆泽县(今河北省深州市西旧州村)人。张荐之子。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初应“宏辞”第一,又为京兆解头,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状元及第,时号为张三头。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谓之“连中三元”,历史上“连中三元”者连他在内仅有17人。
2、陈继昌(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陈继昌桂林临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由于陈继昌抱病应殿试而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声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三元及第”之称。他是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连中三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又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继昌 (清嘉庆二十五年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唐代的张又新、崔元翰,宋代的孙何、王曾、宋库、杨置、王岩叟、冯京,金代的孟宗献,元代的王宗哲,明代的商辂,清代的钱檠、陈继昌。
连中三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乡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考中的考生被称做“进士”,第一名为“状元”或“殿元”。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被称做“连中三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3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分别是他们是:
唐朝的张又新 、准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商辂;
清朝的钱檠和陈继昌。
这是最佳答案.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无历史记载
苏轼应是一个
还有文天祥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