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土豆刚刚发芽及部位很小时,可以将芽和芽眼挖掉一块,剩下部位还是可以吃,这时的毒素还集中在芽眼及附近的部分,毒素还没有扩展。
芽稍大些的土豆,毒素已经扩散,而扩散的部位首先是皮层,所以对这种土豆,除了在芽眼部位挖去一块外,还应在其附近削去一块。
另外,土豆的芽并不是同时萌发的,一般是顶芽首先萌发,靠近顶芽的腋芽次之,其他部位的芽萌发较晚。如果顶部的芽长得较大,其他的芽还没有萌发,将顶部切除即可。
发芽的土豆只能扔掉不可以食用,如果土豆一旦发芽变绿的时候,就会有大量的龙葵碱生成,会导致龙葵碱的含量超出正常食用的范围,食用后很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龙葵碱它是一种对冷、热都较稳定的化学物质,烹饪过程中普通蒸煮炖炒是很难将其破坏的,即便是削也不能完全将其去除干净。
土豆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顶芽和叶芽很容易萌发发芽时,在出芽的部位会产生很多霉,经过这些酶的作用,块镜中储存的物质会被分解,谁知转变成供氧芽生长的物质。
而在这个物质转化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龙葵素的毒素,当这种毒素进入人体后,可能会造成我们恶心、呕吐、头晕、腹泻等不适,严重时还可能会造成心脏和呼吸器官麻痹,甚至导致死亡。所以,都说发芽的土豆不能吃。
马铃薯简介:
1.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马铃薯又称地蛋、土豆 、洋山芋等,茄科植物的块茎。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成为世界五大作物。
2.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等。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
3.2015年,中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铃薯将成稻米、小麦 、玉米外的又一主粮。
4.马铃薯含有一些有毒的生物碱,主要是茄碱和毛壳霉碱,但一般经过170℃的高温烹调,有毒物质就会分解。
5.马铃薯含龙葵素(solanine),致毒成分为茄碱(C45H73O15N),又称马铃薯毒素,只是其含量极低(0.005%— 0.01%),不足以造成中毒。但是马铃薯发芽后,其幼芽和芽眼部分的龙葵碱含量可高达 0.3% - 0.5% 。正常人体一次性食入龙葵碱 0.2— 0.4克即可引起急性发芽马铃薯中毒。
6.发芽马铃薯中毒在食后2— 4小时发病。表现为:先有咽喉部位刺痒或灼热感,上腹部烧灼感或疼痛,继而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中毒较深者可因剧烈吐、泻而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血压下降;此外,还常伴有头晕、头痛、轻度意识障碍等,重症者还出现昏迷和抽搐,最后因心脏衰竭、呼吸中枢麻痹导致死亡。
7.对于发芽少许的马铃薯,应深挖掉发芽部分及芽眼周围,然后浸泡半小时以上,弃去浸泡水,再加水煮透才可食用。因龙葵碱遇醋易分解,故在烹调时可适当加些食醋,以加速龙葵碱的破坏,变为无毒。
8.孕妇经常食用生物碱含量较高的薯类,蓄积在体内就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当然,人的个体差异相当大,并非每个人食用了薯类都会发生异常,但是孕妇还是以不吃或少吃薯类为好,特别是不吃长期贮存、发芽的薯类,这一点对处于妊娠早期的妇女来说尤其重要。
9.马铃薯植物的茎和叶是有毒的,甚至马铃薯本身也是有毒的。如果你仔细观察过马铃薯,那你可能会发现有些马铃薯呈微绿色,这是配糖生物碱的毒性所致。过去有过因为土豆毒性发作致死的案例,虽然很罕见,但多数是因为饮用马铃薯叶或者吃发绿的马铃薯。
10.致死的事件也不是突发的,当事人在食用后往往是起初虚弱无力,而后陷入昏迷。不用担心偶尔吃到的绿色马铃薯片,但一定要把长了绿芽或表皮变绿了的马铃薯扔掉,不要再去烧煮食用,特别要小心别给儿童吃。
11.野生的马铃薯毒性较高,茄碱中毒会导致头痛、腹泻、抽搐,昏迷,甚至会导致死亡。但一般栽培的马铃薯毒性很低,很少有马铃薯中毒事件发生。栽培马铃薯一般含生物碱低于0.2毫克/克,一般超过200毫克才会导致中毒现象,相当于一次吃掉1.4公斤生马铃薯。
12.马铃薯储存时如果暴露在光线下,会变绿,同时有毒物质会增加;发芽马铃薯芽眼部分变紫也会使有毒物质积累,容易发生中毒事件,食用时要特别注意。
13.马铃薯(土豆)发芽后可产生较高的有毒生物碱——龙葵素(Solanine),食后可引起中毒。马铃薯中龙葵素的一般含量为2~10mg/100g,如发芽、皮变绿后可达35~40mg/100g,能引起中毒。龙葵素在幼芽及芽其部的含量最多。
14.当食入0.2~0.4g龙葵素时,就能发生严重中毒。引起发芽马铃薯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马铃薯贮藏不当,使其发芽或部分变黑绿色,烹调时又未能除去或破坏龙葵素,食后便发生中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铃薯
如果土豆只长了一个芽,为了一个芽就将整个土豆扔掉未免太过浪费。那可以将长芽的部分去掉,吃剩下没有长芽腐坏的部分吗。当土豆刚刚发芽或者芽长得还不大的时候,可以将芽以及芽眼挖掉,剩下的部分还是可以吃的。因为此时的毒素还集中在芽眼及附近的部分,毒素还没有扩展开来。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吃下足以导致食物中毒的土豆量,是不会什么问题的。
新鲜的土豆含有微量的龙葵碱,对人体没有危害,但在长时间的储存过程中,龙葵碱的含量会逐渐增加。当土豆变青、发芽或者腐烂时,龙葵素的含量会大量增加。吃极少量的龙葵素对人体不一定有明显的危害,但如果一次吃进0.2-0.4克的龙葵素就可能引起中毒。
因此,食用发芽的土豆之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疼、头晕、呼吸困难等食物中毒的症状。发芽的土豆经处理去掉芽后,发绿的块茎内可能还残留龙葵碱,也会引起中毒,所以不宜食用发芽的土豆。
土豆富含维生素C,含量不次于大多数蔬菜和水果,而且因为有淀粉保护,其维生素C在烹饪加热过程中不易破坏流失,利用度高于普通蔬菜。大米白面中几乎不含维生素C。
土豆含胡萝卜素较丰富,远高于大米白面。但有报道说其含量是胡萝卜的2倍,未免吹牛吹破天。
土豆富含钾,含量不次于大多数蔬菜和水果,远高于大米白面。其他矿物质含量亦高于大米白面。
土豆富含膳食纤维(可能还包括抗性淀粉等),大致相当于粗粮,健康价值高于大米白面等精制谷物。
参考资料:人民网-土豆长芽了还能吃吗?吃土豆要注意的3个方面
土豆发芽了最好别吃,因为发芽土豆容易食物中毒。
发芽马铃薯中毒通常发生在食用后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先有咽喉及口内刺痒或灼热感,上腹部灼烧感或疼痛,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还可出现头晕、头痛、呼吸困难。重者因剧烈呕吐、腹泻而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血压下降;严重中毒者可出现昏迷及抽搐,最终因呼吸中枢麻痹而导致死亡。
马铃薯其致毒成分为龙葵素,又称马铃薯毒素,是一种弱碱性的生物甙,可溶于水,遇醋酸易分解,高热、煮透可解毒。每100克马铃薯含龙葵素仅5~10毫克;发芽马铃薯或未成熟、青紫皮的马铃薯含龙葵素增高数倍甚至数十倍。龙葵素具有腐蚀性、溶血性,并对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产生麻痹作用。
扩展资料:
新鲜的土豆含有微量的龙葵碱,对人体没有危害,但在长时间的储存过程中,龙葵碱的含量会逐渐增加。当土豆变青、发芽或者腐烂时,龙葵素的含量会大量增加。吃极少量的龙葵素对人体不一定有明显的危害,但如果一次吃进0.2-0.4克的龙葵素就可能引起中毒。因此,食用发芽的土豆之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疼、头晕、呼吸困难等食物中毒的症状。发芽的土豆经处理去掉芽后,发绿的块茎内可能还残留龙葵碱,也会引起中毒,所以不宜食用发芽的土豆。
如果土豆只长了一个芽,为了一个芽就将整个土豆扔掉未免太过浪费。那可以将长芽的部分去掉,吃剩下没有长芽腐坏的部分吗。当土豆刚刚发芽或者芽长得还不大的时候,可以将芽以及芽眼挖掉,剩下的部分还是可以吃的。因为此时的毒素还集中在芽眼及附近的部分,毒素还没有扩展开来。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吃下足以导致食物中毒的土豆量,是不会什么问题的。
参考资料:人民网-土豆长芽了还能吃吗?吃土豆要注意的3个方面
如果土豆只是发了一点点芽在理论的角度上来说是可以吃的,但是我们需要把发芽的地方清除干净削去它的表皮,说起来非常的麻烦,但是做起来也不是那么的容易,如果没有处理好的话将会存留一些一部分毒素,很容易造成中毒的风险。对于那些土豆稍微长一点芽子而言,我们将土豆切成片儿或者是切成土豆丝在冷水中浸泡半个小时以上,然后再换水冲洗一遍就可以将这种龙葵需冲掉洗干净,而且在炒土豆的时候一定要把土豆炒熟了,这样的话就能够有效的将毒素进行溶解。
但出现这样的原因可能都是病菌所致,这是一种腐败现象也证明土豆已经变质了。如果土豆的表面还发青,证明也可能是发芽产生的毒素。而如果我们食用了发芽的土豆就很容易引致龙葵素中毒,严重者出现最后可发生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得问题。所以如果遇到土豆出现发芽了是不能食用的。
拓展资料:
马铃薯(学名:Solanum tuberosumL.),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马铃薯又名洋芋、洋山芋、洋芋头、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阳芋、地蛋、土豆等。在南方一些省份,也叫“冬薯”,因为常在收割完秋季水稻后,在冬季种植。马铃薯在不同国度,名称称谓也不一样,如美国称爱尔兰豆薯、俄罗斯称荷兰薯、法国称地苹果、德国称地梨、意大利称地豆、秘鲁称巴巴等。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称为世界五大作物。马铃薯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热量,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其维生素含量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最全的,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北美,马铃薯早就成为第二主食。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等。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