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看过文言文《三国志》和原版《三国演义》的朋友吗?谈谈,你们对这两部作品的看法。

2025-04-05 10:36:3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三国志》其实也略显偏袒蜀国,这是作者的经历。首先,作者陈寿是蜀将陈式(一个战斗力不足5的渣)之子,后西蜀灭亡入仕晋。耳闻目睹了晋国种种先至曹魏时代之鄙陋,尤是怀念大汉正统。但为尊者讳,陈寿身为晋臣不可能把太多东西写出来。所以重蜀抑曹对他而言算是一种妥协。从今天角度讲,刘备曹操皆世之枭雄,无非善恶正邪,但就其年代,蜀乃汉室正统,曹魏篡汉也属事实。
《三国志》时,陈寿算是够客观了。《三国演义》时,作者的个人好恶就一览无遗了。但是罗贯中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的太淋漓尽致了。河北上讲鞠义,乃袁绍击败公孙瓒的关键人物。《三国志》可以看到,若非鞠义,袁绍必败于公孙瓒。可惜鞠义率袁军困瓒于易京,却先公孙瓒被袁绍杀于易京城下。到《三国演义》昔日的上将鞠义却成为第一个被赵云挑死的小将。
再说赵云,《三国志》对其个人英雄传说似乎没怎么记载。但《三国演义》对西蜀重臣陈到,可真是吝惜的只字不提。陈到拥有堪比赵云的无力,同时身为刘备亲卫队“白眊”的总司令,其在蜀国地位之重可见一斑。昔日先主新败于夷陵,陈到率部下白眊百人竟可当陆逊上万大军。可惜陈到一生的功劳在《三国演义》中都无偿给了赵云。
《三国志》比于《三国演义》更能让人喜欢吴国其中之一就是鲁肃。《三国演义》里鲁肃唯唯诺诺大智若愚的样子实在可爱,《三国志》里的鲁肃则是血气方刚不卑不亢敢于关羽直面解决荆州问题的纯爷们。但是东吴实在不招人喜欢啊。毕竟孙权这辈子缺德事做太多了。孙权暗通许贡门客害死孙策,诛杀一门亲众,逼死陆逊等重臣。其长女孙鲁班(大虎)真是孙权亲生的,完全继承了孙权吃饱撑的没事干杀亲族玩的作风,诛杀害死子侄一门甚至是自己的亲妹妹。这样的东吴实在让人难以去喜欢啊。

回答2:

推荐你看一下《品三国》,三国志的正面人物就是历史的正面人物曹操,顺应了历史的足迹与演变;而三国演义的正面人物是刘备,抒发了罗贯中对于历史的个人的希望,说白了就叫一厢情愿而已,历史就是历史,永远不可以更改。罗贯中希望用小说的形式,艺术的加工来表明自己对于刘备正统这一看法。三国演义的全名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用通俗的口吻,艺术的笔法来书写历史。既然在三国演义里刘备是正统,那么孙权和曹操就是叛臣贼子,用反衬的手法衬托了刘备方面集团的正义与智慧勇武,周瑜和诸葛亮的较量就是最好的例子。还有给诸葛亮书写了一些不存在的军事例子,比如草船借箭,独退赤壁等,这些都是罗贯中作为一个小说家为了塑造人物的手法与方法,不能用正史来看待。
陈寿的使命是将历史用一个局外人的眼光来书写,不能带用个人的倾向。但是历史的倾向是曹操所在的魏国,他的一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以曹操之能,胜官渡之战,岂能受庞统之诱,只是火烧赤壁?只是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曹操的失败不在于别的方面,他的失败在于北方将士到南方来水土不服,在于周瑜之能,在于蜀吴联手,在于曹操没有及时了解当时的局势。而陈寿的叙述非常的简练,罗贯中就用了几个章节来描写,无史可考,只是渲染场面的激烈和诸葛亮的智慧,借此来写出刘备集团的人才济济和人心所向。
其实经过陈寿的叙述,我们能知道的是曹操不是一个奸雄,而是一个枭雄,虽然他开始是想做一个治世之能臣,但是却天不遂人意,最后只好做一个乱世之枭雄。罗贯中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是挟天子以令天下,但是曹操实在是奉天子以令群臣。
曹操的心性比之刘备更加难得,他的诗词中便可以看出来,而在他死的时候,还嘱咐他的小妾不要浪费,像一个唠唠叨叨的老头子。
曹操内平群臣,外治忧患,累了一生,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才回到了他自己。
有人说人生就像是一出戏,每个人都戴着一张面具,尽力做好自己的角色。曹操被拉上历史这艘大船做一个桅杆,终于在临死的时候才被放下。那时候,他应该明白了其实让自己累了一生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在三国志里面的曹操也好,周瑜也罢,都只是历史的过客。功过自然凭后人论断。看历史的著作要从两面看。曹操不能说是一个好人,这个评价未免太过肤浅片面。但是他不能是一个坏人。
嗷嗷鹿鸣,鸣的不是鹿,而是曹操希望有一个知己的心;洪波涌起,涌起的不只是沧海的洪波,更是他作为一个枭雄的不平凡的内心。
正史,小说,不能用一句两句来论断。上述论断仅仅代表个人看法,不才年龄太小,见识浅薄,请勿见怪。LZ也是文学的爱好者,欢迎彼此讨论,讨论之下,彼此会更有收获。

回答3:

其实我也认为《三国演义》作者在着重描写蜀国而轻吴国。其实吴国也并不是没有什么写的。周瑜嘛,长得一定比诸葛亮帅,还会弹琴,所谓:曲有误,周郎顾。但是,周瑜心胸狭窄,智谋和诸葛亮相比也差了好多。我个人认为,我还是较喜欢诸葛亮。其实周瑜也十分优秀,在赤壁火烧曹军百万,令曹操闻风丧胆,还是很有谋略的。

回答4:

《三国志》是史书,要保证内容的真实客观性,而《三国演义》是小说,而蜀国的刘备那伙人是主角,当然就要有小说主角模板。而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七分写实,三分写虚。而且拿捏得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所以常常让分分不清楚。人物的性格刻画的极端化,忠就是忠,仁就是仁,智就是智,奸就是奸。加上作者的个人感情,所以喜欢蜀国的读者就多了嘛。毕竟是主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