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银河铁道之夜》去遨游星空 小时候,就在故事书和大人的口中得知天上有一颗颗小星星在眨眼睛,便产生了与星星一起比赛眨眼睛这个惊人的幻想。可当我兴冲冲地向窗外眺望时,面对我的只有漆黑的天幕和白色的月亮。我五彩的幻想,也在这黑与白之间消散了。这场比赛也变成了我与月亮干瞪眼的比赛了。 星星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在小学的自然课上,老师告诉我,星星是宇宙中的天体发出光芒或反射光芒形成的。而星星会眨眼睛则是天上云朵的杰作。顿时,我心中对星星的美好憧憬消失了…… 有人说,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人的想象力会逐渐变得单调,贫乏。也许是这样的吧。当初那些幻想与行为,已经被我认为是十分愚蠢的。我甚至不愿去想,不愿去正视那些我曾经认为很美丽的事情,不让我去感受自己的“愚蠢”。直到我遇到了它——《银河铁道之夜》。 当我和同学说我在看一部童话的时候,他们似乎有些许的吃惊。或许他们觉得童话是儿童们读的东西吧。是这样吗?也许是,也许不是。是他唤回了我孩提时代的美好的幻想,让我认识到它是宝贵的,而且是美丽的。可是文中的有些内容却不是一个儿童所能理解的。日本文学界普遍认为,宫泽贤治(《银河铁道之夜》一书的作者)用默默无闻的生命和心中的梦想,“将趣味写给了儿童,将对社会的讽刺与进言写给了青年,将宗教的平和与慈悲写给了老年”。确实是这样的吧。在初中的时候,我曾经读过这本书,可是一半之后的内容都不甚理解。现在,我再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能够理解一大半了。我理解了趣味,也感知了平和,但还没有看出对社会的讽刺与进言。但无论如何,这本书带给了我对纯洁心灵的向往和对心中梦想的坚持。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了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中幽远的意境,宁静的秋夜,当人们向天空望去,只见一条宽宽的银河两边,有两颗遥遥相望的星星,便把自己的美好理想,借着星星,以传说的形式传递了下来。我也明白了西方的人们会把天上的星星想象成一个个星座,当人类在星空之下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渺小。他们宁可去相信,这是神创造的。 《银河铁道之夜》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霜。这跨越世纪的文字却依然带给了我平和与梦想。百年前的夜空应该与现在一样,只是多了那些会眨眼的星星吧。 思之 阅读是一个修生养性的过程,为之而后思之,思之方能乐之,思者为上。 思,即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或许是文中的一处引人深思,抑或是文章的内容使人浮想联翩,从另一个视角去领会文章之思想,二者皆谓之思也。 阅读时,我偶尔读到一处有感而发,便会在那“胡思乱想”。 记得曾经读刘小枫的《苦难记忆》,在开头一见到“奥斯维辛”这个名词,便不想再往下看了,脑海中出现的是那些犹太人无尽的痛苦:迎接他们的也许是满屋的毒气,在挣扎中告别世间;抑或是无奈地站成一排,眼看着枪林弹雨飞向自己的身体,痛苦地倒下。死后的尸体堆成一座座尸山,而法西斯仅仅用一把火便烧去了这些自身所犯下的惨绝人寰的错。奥斯维辛的天空永远是灰暗的,阳光已不再属于这儿。空气在这里也是异样的,到处充满了死亡的气息,闻着也令人窒息。黑暗、地狱、死亡,只有这些词才能用来形容奥斯维辛。无辜的百姓眼见着自己的亲人了无音讯,而他们能做的只有流泪。泪总有流尽的时候,等到欲哭无泪之日,又能怎样呢?哀莫大于心死,那时仅有的只是心灵的刺痛。不管先前如何,如今遍地铺满了鲜花,先前的种种是无法被覆盖的。一切已深深地刻进了人类的心中。铭记历史,铭记过去,铭记生活。 想到这儿,仿佛与作者有了一番沟通。 同样如此,读朋霍费尔的《狱中书简》,文中一句“超越者并非无限遥远”,不觉略有同感。曾经,我也经常在寻找目标。有时想得太远会觉得不切实际,但太近却又总觉得微不足道,于是便在漫漫长日中蹉跎岁月。渐渐发现,本来目标就是人定的。一切皆从人愿,在身边就有许多。其实不用太过高远,人是在点滴中进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把身边的每一个高点定为目标,不断超越,刹那间已跨越无数的横栏。越者并非无限遥远,而是近在咫尺。 文章的一字一句确实令人深思,但跳出文章,在更广阔的海洋中畅游,也许收获的会更多。 读《哈姆莱特》时,其中的一段独白,让我想到《红楼梦》中的这句“假作真时真亦假”,不禁觉得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生存还是毁灭”,哈姆莱特在伪装的疯狂中道出了一句真实的内心独白。生存,他将“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是的,即使深知父亲惨死的真相,却只能装疯卖傻,苟且生存在这虚伪的世界。毁灭,那么他会“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揭穿一切,复仇。他选择了后者,自己所言的“毁灭”,也已预示着最后结局。哈姆莱特是真的疯了吗?也许在思想上他已为现实而疯狂。 而在读《伊豆的舞女》时,我也同样感受到一种异曲同工之妙。曾经看过《艺伎回忆录》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未曾看明白,但在其中所感受到的一种清新的美却在《伊豆的舞女》中闪现。舞女和艺伎的概念差不多,她们都有着一层被平凡百姓所鄙视的阴影。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尽管从事着这样一种职业,也许是当初的情势所迫,但她们也有着自己的思想。年少时的纯净是与生俱来的。有一种美是属于她们的,清新、自在。无论今后怎样,曾经的纯真与理想她们都会记于心中。不平常的一类人,展现出一种不一般的美丽。 无论是文中的一处引人深思,抑或是文章的内容使人浮想联翩,这都是一个阅读、思考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啊!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曾经,有人屡考不第,他说“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却未曾放弃努力,终于他成了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曾经,有人吟“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惹龙颜大怒,曰“且去填词,何要浮名”,从此世上便有了“奉旨填词”的柳三变。 曾经,有人青年时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乐工写词,于是有“杨柳岸边,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出生书香官宦门弟,这决定他不会淡薄功名,但屡考未第使他放浪于声色酒乐之中。自古出入秦楼楚馆的人并不少数,但柳永绝对是最特别的一个,也只有他,才不枉“风流”二字。 有人说他是“无行浪子”,写“淫词秽曲”,可纵观文学史,柳永绝对是第一流的词人,他对于宋词和俗文学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柳词虽有浅近之作,但也不乏意趣深远者,同为花间派词人,柳永的词就比鼻祖温庭筠多了一份情。 作为一个词人,这也就足够了,可柳永,他不仅才高,他的心也低,这才是他最可贵可爱之处。虽说唐宋伶人舞女皆才女,地位相对明清较高,但妓女毕竟是妓女,地位终是低下的,才,又何用?等到红颜老去终究逃不过被遗弃的命运,生命的凄苦,她们无法主宰。 柳永来了,他虽不是她们的救世主,但他有才他心低,他懂她们怜她们,这至少,为她们悲戚的生命增添了几分暖色和快乐,“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他是真心怜爱,他说她们的舞姿“解教天上念奴羞,不怕掌中飞燕妒”,他赞她们让“坐中年少暗消魂,争问青鸾家远近”,他吟她们是“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肠断”,他以莲、梅比她们,说她们“不称在风尘”。柳永有才,他更懂得尊重,他解她们的愁苦凄惨,他赞她们兰心蕙质,他放下一个男人的架子,平等的去了解她们的心。 她们怜他的才,“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但他柳永是一个文人,需歌伎资给,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辛酸?他不是没有抱负,他亦有远大的志向;他不是没有才,但不为龙颜垂青;他唱“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却又自封“白衣卿相”,他柳永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若可选择,他也不愿留在温柔乡里无所作为!并非他不怜她们,只是、只是他也望能平步青云、扶摇直上,那才是他真正的向往啊! 英雄不问出处。若我们把对英雄的崇敬目光,赠与这位杰出的词人,不知他是否会以一笑,代替凄凉的杳然天际。
《鲁滨孙漂流记》读书笔记 自己可以减掉一些字 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 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