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想必是大家在初中、高中语文课上最“痛恨”的人吧,依稀记得“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寿镜吾老先生,“孔乙己”的悲惨人生这些充斥在回忆里,还有那个“少年闰土”的故事。每次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都会写上这么一句“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囫囵吞枣似的写满了整段,最后老师只给了三分,说:“辛苦分”。有次课上,老师问:“鲁迅姓什么”,全班异口同声的说“鲁”,老师无奈的把文末注释读了一遍说:“明天检查!!!
对于生活,我希望同理想那样‘简单、平淡’就好,但觉得“孔乙己”那样醉的不省人事的人生倒也挺好,又发现如孩童般天真无邪、在呵护下成长更好。因为不愿面对正在经历的现实,而觉得后两者的生活方式很松弛,因为他们什么都不知道,说了或多或少也明白不了什么,也许会回答一句“哦”。
《呐喊》是作者在一方面虽然觉得那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未能"彻底",但另一方面又认定在反封建这点上应给予赞助,——是在这样的立点上他发出了他的"呐喊"的,所以《呐喊》主要地表现了那些长起受封建势力压迫与麻醉的人们,在怎样痛苦地而又麻痹地生活着,他们有急怒,而又如何愚昧,他们不明白生活痛苦的来源,他们有起见,固执,然而他们能哭能笑,敢哭敢笑,而且敢于咒诅;象一条红线似的贯穿于他们的痛苦而又麻痹的生活之中的,是他们对于生活之执著,他们的生命力之旺盛和坚强!他们是"大地的儿女"从泥土里出来,被缚札于泥土,终身不能离开泥土的人。在这样的人们身上,作者看见了革命的力量,然而还没有看见革命的人物;这一股革命的力量,需要去唤醒,但唤醒了以后,需要给他们以斗争的"武器",作者在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者"那里,没有看见那种武器,所以他曾说,唤醒了以后而仍旧被禁在黑屋子里是加倍的痛苦。然而作者终于发出了雄壮的"呐喊"。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