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是语言文字。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而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语文课之“语文”一词原系国语(白话文即语体文)与国文(文言文)之合称。
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即汉语文)。
语文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什么是语文
同学们,从小我们就知道上学要学习语文,上学以后,语文成了我们天天面对的学科,记生字、背解词、写作文,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在这样机械的循环中我们思考过究竟什么是语文吗?今天,就请我们这些学习了多年语文的“老手”考虑一下什么是语文,就字面来说很简单,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如果照字面来说,我们只须照着书本学语言、认文字、读作品就是在学习语文了,可是实际的情形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先看看“语言”是什么东西,语言——“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一般包括它的书面形式,但在与‘文字’并举时只指口语”。再探究一下“文字”的真面目,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的书面形式”、“文章”。还有“文学”呢,在“语文”中它是怎样的一个角色呢?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可能有同学正在认为老师在咬文嚼字,是的,老师在“咬”在“嚼”,目的是撩去“语文”的神秘面纱,带领大家走进语文进而徜徉语文世界。
在上面的“咬与嚼”中,大家是不是发现了这样一种关系呢?语言是工具,文字是形式,文学是通过形式运用工具反映现实的艺术,如此看来,能说“记生字、背解词、写作文”就是语文的全部了吗?除了“记生字、背解词、写作文”,语文应该还有什么内容呢?明白为什么“记生字”吗?“背解词”又是为了什么呢?“写作文”应该写什么为什么而写,思考过吗?
聪明的你们可能已经有所悟了,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实际应用,我们的头脑不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更不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应该是变知识成能力的加工厂,应该是自己独立思想的发源地。你记住了生字,背准了解词,却未必能作得了“好文”。“好文”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从发现中来,从感悟中来,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
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语文用分合法理解就是语言文字。“语言”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的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交流方式。文字呢一方面是指运用文字的技巧去写文章,另一方面呢就是指,从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语段了解文章的大意,主题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