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白垩世末期,区域应力场方向转变为NW—SE向主压应力(附图44)。在此应力作用下,郯庐断裂带周边盆地发生反转,导致出现上、下白垩统之间的假整合。郯庐断裂带沂沭段内拉分盆地带发生构造反转,形成“反地堑”构造(张岳桥等,2004)。
郯庐断裂带旁侧胶莱盆地内早白垩世发生了两期构造反转事件,第一次发生在莱阳组沉积末期,这次挤压变形相对较弱,没有在胶莱盆地中形成明显的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第二次发生在青山组或大盛组沉积末期,这次挤压强度较大,使胶莱盆地莱阳组和青山组地层以及沂沭裂谷带中大盛组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变形,盆地整体隆升,并遭受剥蚀,在盆地中形成青山组与王氏组之间或大盛组和王氏组之间为显著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青山-大盛末期挤压构造应力导致广泛的褶皱和断裂变形,在沂沭裂谷系和胶莱盆地有良好记录,挤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沂沭裂谷系的马站盆地、安丘-莒县盆地内记录了丰富的该期构造挤压应力作用。沂沭断裂带马站盆地中断裂变形记录了两期重要的挤压构造应力作用。通过多个野外露头点断层叠加变形的观察和分析,准确地确定了两期挤压作用发生的先后关系。这2期应力作用产生的断层擦痕均表现为方解石生长矿物,表明是在一定深部发生的断层滑动。断层矢量反演结果表明,早期挤压作用方向(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σ1)为NW—SE向,使马站盆地大盛组地层发生轻微褶皱。这期构造应力事件主要记录在青山组和大盛组地层中,在王氏组中没有记录。考虑到大盛组与上覆王氏组之间存在地层角度不整合关系,推断这期挤压应力事件发生在大盛群沉积末期。安丘-莒县盆地中,同样记录了两期挤压应力作用,挤压方向分别为NW—SE向和NE-SW向。NW—SE向挤压作用仅在大盛组沉积地层和青山组火山岩中有记录,在王氏组中没有记录,表明这期挤压应力作用发生在大盛组沉积之后、王氏组沉积之间,也即早、晚白垩世之间。该方向挤压作用沿断裂带形成破碎带和断层泥;并使盆地发生褶皱,尤其靠近主边界断裂带,褶皱变形尤其强烈,地层发生直立,甚至倒转。所有这些都指示在早白垩世末期,郯庐断裂带发生过短暂的逆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