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高效的部门设立原则是什么意思,详细解释

2025-04-07 23:41:2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我也是行政管理专业的 不过还没毕业呢 呵呵 我上学期期末考试就考这个了 我是这样写的

挺多的 慢慢看 呵呵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改革一直都很有成效,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很快,这为我国打下了很好的经济基础。但是,就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同样地,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我国经济的发展就要求有良好的行政管理机构与之相适应。于是,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后进行了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1982~2003年,我国经历了五次较大的行政机构的调整,但是却都是陷入了一再膨胀的怪圈内,没有进行实际意义上的大变革,所以一直成效不大。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吸取前五次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当今时代的国情,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也都有转变,尤其注重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职能与机构合理配置,并与机构改革有效结合。

一、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逐步全面展开。随着我国对世界和自身的了解和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行,经济关系和经济体制都有了变化。经历了慢慢的转变,我国在1992年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正是由于我们对计划与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步步加深,我国实行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采取了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扩大市场调节范围的改革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改革了传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

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关系也是有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因此,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我国经济基础的转变在客观上要求我国政府进行机构的调整和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这种变化。经济制度的改革要求政府做到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把属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还给企业、属于市场调节的职能转移到市场,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但是我国的政府机构政企不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形成科学决策的投资体制,容易造成责任不清和决策失误,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许多本应该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或者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来解决的问题,也是通过设立政府机构管理,把过多的社会责任和事务矛盾集中在政府身上;政府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不仅滋生文牍和官僚主义,助长了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也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这都表明我国现在的政府机构体制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越来越不适应,这就要求政府机构改变原来政府高度集权的体制。

二、我国实行的政府机构改革

2008年开始了第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次的改革以整合大部门制改革、合理配置宏观调控职能为主要目标,确定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内,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升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完善公共财政模式,提供更多的公共福利与公共产品。

大部门整合中,国务院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了4个。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要求各部门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同时,各个地方政府机构也开展来了一系列的政府机构改革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例如,上海市政府将设置工作部门44个,其中,办公厅和组成部门23个,直属机构21个;另设部门管理机构6个,符合中央对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要求。这次机构改革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坚持中央要求与上海实际相结合,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理顺职责关系为切入点,以提高行政效能和政府服务水平为基本要求,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我国这次的政府改革主要的就是积极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积极精简各个部门和办事机构,要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涉及跨部门的事项由主办部门牵头协调;确需设置议事协调机构的,必须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与此同时,必须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在主动协调中形成合力。

由这次的政府改革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我国的政府机构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机构的改革目标要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市场要求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能做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权力切实交到企业手里,同时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也要提高,整合各办事部门,实行权责统一的大部门机制,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职能。

这次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解决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体制上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更加体现政府的服务和整体协调机制,建立法制政府。

三、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转变政府职能

所谓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的职能是根本和核心,而政府机构的建立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发挥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所以机构是政府职能的载体,最根本的还是在政府的职能。政府职能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我国的政府以前一直都是管制型的政府,在社会方面,社会的各项大小事必须经其手,形成了“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体制,政府经常性地运用超强制行政手段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在市场方面,政府更是将行政职能用在了企业管理上,政企不分,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我国政府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存在典型的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现象;同时在社会公共服务、文化、政治和经济职能上也存在或多或少的政府职能缺失现象。

转变政府职能,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又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政府职能能否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准确,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

这些都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我国的各级政府机构都要运用正确的手段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

四、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变

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政府职能应主要定位在宏观调控引导市场和监督、服务职能。因此,政府要做到对于经济坚持在市场的主要作用下,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制定经济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控,要注意的是不能依靠行政命令。

职能转变中,政府更要充分发挥其服务的角色:第一,要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第二,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政府要加大对市政建设、公共设施、公共交通、邮电通讯、科技、教育、水电及煤气设施与社会管理方面的投入,提高社会公共事业的服务水平;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社会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政府更要体现其监督职能,应采取各项措施制止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确保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因此,政府职能的正确定位与转变要与健全市场机制相适应。在我国现今将市场作为主要作用的前提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就是要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有规范的市场秩序和主体。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市场机制的建立是相辅相成的,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完善的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更需要政府职能的引导。

五、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的转变

(一)、政府机构改革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制型政府,精简机构,提高政府的效率。而这其中主要的方面—转变政府职能,也是可以更好的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应该做到以下方面才能更好的实现改革的目的,转变政府职能,更是转变政府的形象。

1、更新执政理念。政府要真正的做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自己的“全能政府”形象,转变职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有效地放权,政企真正的分家。政府也要做到其透明政府的保证,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充分保证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行为的知情权。为了更好的体现其透明政府的前提下,政府就要做到责任政府,以法治取代人治,进一步增强的责任意识。政府各个机构就更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改变朝令夕改、任意行政的状况,确立诚信、守信政府新形象。

2、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服务水平。政府各部门机构要兑现自己对人民群众的承诺,坚持改革的各项原则,坚决做到依法行政,对机构中各种失察、失职的现象追究领导责任,更好的转变政府职能。各部门努力提高行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才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的根本。政府机构改革要转变政府职能,就要把依法行政与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相联系挂钩,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这样才能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才能让行政人员为人民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公平。

(二)、转变政府职能为政府机构改革服务

政府机构是政府职能的载体,而合理、正确的政府职能能够更好地为政府机构的改革指明方向和道路,转变政府职能可以更加明确地让政府理顺自己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政府要分清其在经济、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职能,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当然由于我国自身30年以来的国情,转变政府职能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其解决的必要性,要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政府要真正做出实际的转变,才能让人民相信。总之,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性事存在的。

而职能的转变对于政府机构的改革也是有促进作用的。因此,政府要做到机构改革与转变职能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