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依彩塑的风格特色大致可分为三期,早期自北凉、北魏、西魏到北周为发展阶段,约5世纪-6世纪下半叶,由于此时期的佛教传承偏重在行迹的发扬,虔诚的僧侣或信众多发愿开设石窟、建立寺庙,并视苦修禅定为佛徒的修行要点,因此莫高窟早期的开凿和造像与此风气息息相关,禅定窟为最常见的窟形,而佛陀、菩萨等造像,除了供善男信女瞻仰礼拜外,主要还是供僧侣们修行观相之用。中期为包括隋唐两代的鼎盛期,约6世纪末-10世纪初,由于此时是一个大一统的时代,政治、社会、经济趋于稳定而蓬勃,敦煌艺术在此基础上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早期洞窟总数仅有36个,到了隋朝,国家存在虽只有短短38年,却建造了100多个石窟。这个时期的洞窟建筑除数量上有惊人的进步外,窟形也演变为庄严富丽的殿堂形式,而造像也从早期的贴壁半浮塑演变为立体的圆塑。盛唐唐时期塑像造型则由唐初的清瘦秀丽、潇洒质朴,转变为盛唐时期的丰肌秀骨,雍容华贵,反映出社会审美观念的转变。其特点为比例适度,躯体圆润丰满,蛋形脸、弯眉修目、面相温和、神情恬淡、衣褶流利如绘画的线描,尤其是女性形象的菩萨,身段优美、气度娴雅,造型十分动人。晚期为衰落期,包括五代、北宋、西夏、元四个朝代,约10世纪初~14世纪中叶,各项特色基本承袭唐朝,缺少创新与个性,很难再现唐塑风采,此后的敦煌彩塑便如江河日下,愈见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