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孝顺与古代的孝顺的不同

2025-02-24 12:18:5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只能给你些参考的观点,一些资料,怎么写还要你自己把握。
我个人认为:古今孝顺最大的不同在于,古代的孝顺是封建法制下面一种产物,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非常不合理的一面。背后有着男尊女卑、君权为上的里面存在。现在主要就是单讲家庭之间的了,而且妇女地位提高了。
下面是一些资料,如果你满意,希望能交个朋友,呵呵,孝顺的女孩不多了,我正在找老婆呢~~~
**************************************************************
对比古今孝顺

在古代,女性是不出来工作的,也就是不直接挣钱养家(当然在婆家活还是要干的),男性的父母在娶媳妇时要有所谓“明媒正娶”、“八抬大轿”以及聘礼等等,还要给新人在家里划出一套单独的居室供居住(这相当于准备住房了),所以在古代要求媳妇孝顺公婆,还算说得过去的。

时代在变,现代社会中,男、女同样挣钱养家,很多新婚夫妇结婚时的房子及物品都是自己准备的,可有些“孝子”和公婆却依然想按古代的标准来要求现代人,这不是糊涂吗?

婆媳、岳婿之间,只要能达到有足够的客气其实就够了,不要提出过高要求,否则要求越高,失望就越大,最后导致无法相处了。

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因为有二、三十年的生活和养育关系,所以很容易做到尊重(少数不合格父母除外),但婆媳、岳婿之间就不大容易产生这种尊重,所以我说只要保持足够的客气就可以了,没必要“牛不喝水强按头”。

反正我不指望我媳妇对我的父母有多么尊重,只要大家保持客客气气的就挺好,同样我媳妇对我也就这个要求,事实上这就相当于互相给点面子,所以相处得还可以,没什么大矛盾。

某些“孝子”说:现代人顶多只做到了“孝”,也就是只是花了点钱和时间,“顺”则一点也没做到。

不知这样的“孝子”自己做的如何?据我看好象也是他媳妇在尽孝,而他本人似乎也没做什么。

所以说:强调“孝顺”的人,多数都是用来要求别人的,自己其实并不用做什么,所以做“孝子”根本就是一件轻松的事呀!

大家知道宋代的朱熹吧,此人为百姓制定了一套“天理”(就是孝顺准则),
可他本人并不遵守,他曾将两个漂亮小尼姑骗来给自己当小妾,闹的实在不象话,结果皇帝将他叫去训了一顿,本打算收拾他的,但念在他年事已高也就作罢了(这是史有所载的)。
****************************************************************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回答2:

从根本上来说,古代的“孝”是统治阶级从精神上奴役劳动人民的一种工具。他的最大的出发点是“忠”,也就是说,孝是为忠服务的,在家孝敬长辈,出仕则忠于天子。
为什么我们说,孝是奴役劳动人民的呢?从古代无数个血染的史实都可以知道:宫廷的政治斗争,牺牲者哪一个不是当权者的父母手足?由此可见,孝是说给天下人听的,当权者不用遵守的。
古代取仕的标准便是孝,天子仁孝治天下嘛!尤其是汉朝开始的孝廉制度。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取材用人的广泛性。如果朝廷选拔的都是纯孝之人,天下何以败亡?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看一下现代的孝,是对古代孝的去糟粕而取精华者也。孝经中说:大孝尊亲慕父母,次之曰不辱,其下曰能养。就是很好的概括。我们去掉封建统治者的那种愚孝和教条,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敬父母就意味这失去自我,对父母言听计从等等,这些我们是要抛弃的。用毛主席的话来说,我们要“扬弃”,什么是扬弃?就是发扬好的,丢弃不好的。

回答3:

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