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是否有字呢??

2025-04-22 01:03:4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古代女子是有字的。

但是“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有字的古代女子有董小宛、左芬、薛涛、班昭、蔡文姬等。


扩展资料:

一、董小宛

名白,字青莲。董小宛是明末有名的“金陵八艳”之一。

二、左芬

字兰芝,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左思之妹,西晋文学家。

三、薛涛

字洪度,唐代女诗人。

四、班昭

一名姬,字惠班。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

五、蔡文姬

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

回答2:

  在先秦时代,贵族女子都是有字的!那时的都是不但有“名”,还得有“字”。
  “名”取得很早,规矩是:在孩子刚出生三个月的月末,选择吉日给孩子剃去胎毛——但不是全剃,其中一种规矩就是男孩留下左边的胎毛,女孩留下右边的胎毛,《礼记·内则》谓之“男左女右”,这大约就是“男左女右”的来历,然后又有一套仪式,爸爸亲自来给孩子取名,这个名不但要被遍告宗族,还将被登记在册。(杨宽:《古史新探》,第179-180页)
  至于取“字”,那就晚得多了,男子是二十岁行冠礼的时候由嘉宾来取,女子则是在许嫁而行笄礼的时候所取,即《礼记·曲礼》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女孩子许嫁,行笄礼而后才会有“字”,所以闺女待嫁便可称为“待字”或“待字闺中”,“字”也因此有了“许配”的引申义,比如一位老伯伯看中了一个小伙子,于是“字以其女”,也就是把女儿许配给了他——即便随着时代的演进,女孩子家已经不再有“字”了,但“字以其女”的这个说法还是沿袭了很久。
  杨宽《古史新探》对先秦时期取名取字的规矩有过详细解释,大略来说,女子的“字”,原本全称要有三个字,第一个字表示排行,即“伯(孟)、仲、叔、季”,第二个字是和“名”的意义有关联的,最后一个字是“母”或“女”(男子则是“父”、“甫”或“子”),而“伯(孟)、仲、叔、季”之后还要标出“姓”,如果连“氏”一起称呼,全称将多达五个字,比如某位女性全称叫做“虢孟姬良母”,其中,虢(氏)孟(字/排行)姬(姓)良(字)母(字)。“这样的称呼,包含有姓氏、长幼排行、本人的‘字’、男女性别等组成部分,无非为了明确表示其身份和地位。其所以要标明长幼行辈,因为当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很重视长幼行辈的区别。其所以要标明男女性别,因为当时男尊女卑,地位不同。男子所以都用‘氏’来称呼,因为男子是贵族的主要成员,而‘氏’是贵族的标志。女子所以要标明‘姓’,因为当时同姓不婚,对女子的姓看得特别重要。”

  到了秦代以后,这些从周礼延续下来的东西逐渐就消失了。偶尔有官宦女子(我认为秦以后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贵族了)取子也只是个例,不再是普遍现象了!

回答3:

有没有字不完全取决于性别,而是取决于出身。
按照性别和出身,可以把人分成四类:即出身好的男人、出身差的男人、出身好的女人和出身差的女人。
(1)出身好的男人
这类人是绝对的统治阶级,社会上层。这类人,要么大富,要么大贵,自然是有名也有字的。
(2)出身差的男人
这类人就不那么绝对了,名字一般都有(除了一些特殊的人群,比如从小丧失双亲),字就不一定有了。稍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一般也是会有的;毫无文化底蕴的家庭,可能就没有了(不要小看这部分人,以为人数不多,在古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占整个社会人数的比重很少,有名没字的这部分人在数量上是不少的)。
(3)出身好的女人
这类人大部分也是有名有字的(少数除外)。出身书香门第的自不必说,就是商人的女儿们中也不乏知书识礼的人物,有名有字对她们来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4)出身差的女人
这部分自是大多无字的(也不完全绝对,比如某落拓秀才的女儿就可能是有名有字的),甚至无名。
归根结底,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倍受尊重,社会地位极高。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有名有字也成为了一种身份的体现,这在字上体现尤为显著。有没有字,跟性别有关系,不过也不那么绝对,更多的是受社会地位的决定的。

回答4:

(1)出身好的女人大部分是有名有字的(少数除外)。出身书香门第的自不必说,就是商人的女儿们中也不乏知书识礼的人物,有名有字对她们来说,也就不足为奇.
(2)出身差的女人这部分自是大多无字的(但有例外,如列女传:孟光.字德耀。邻里多求择对不嫁,父母问其故,光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娶之。及嫁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光曰:“妾者隐居之服。” 鸿喜曰:“此真梁鸿妻。”贫赁后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光每进食於鸿,必举案齐眉,不敢仰视。),甚至无名。
归根结底,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倍受尊重,社会地位极高。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有名有字也成为了一种身份的体现,这在字上体现尤为显著。有没有字,跟性别有关系,不过也不那么绝对,更多的是受社会地位的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