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因铸币不当引发重大通货膨胀的应该是王莽朝。公元7年到14年,王莽三次改革币制。下令除五铢钱外,更铸“大泉”(“泉”即“钱”),重12铢,指定面值却为50个五铢钱;又造“契刀”(一种刀形货币),指定面值为500+五铢钱;造“错刀”,指定面值5000个五铢钱。
秦末汉初,连年战争,社会动荡,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司马迁在《平准书》中记载了这一次惊人的通货膨胀:“物踊腾粜,米至石(dan)万钱,马一匹则百金”。《货殖列传》也说到楚汉相争时,“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米:粟米。石:量词,折合约30斤。钱、金:当时货币,10钱为一两(24铢),1金为万钱。
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一旦有货币流通,或者说,有专门的货币发行机构或组织,通胀是不可能避免的。
原始社会后期。通货膨胀的发生,离不开商品的交换。所以,当有了商品交换的时候,通货膨胀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