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合同协议签字后还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吗

2024-10-30 20:10:0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可以,按相关法律规定,即使解除合同协议签字,只要属于劳动仲裁的范围,就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一般不受相关法律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
法律分析
只要符合违法解除条件的或者符合其余条件的都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劳动者可以去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内设立的劳动争议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立案时需携带:仲裁申请书两份、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一份;相关证据复印件和证据清单两份;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提交材料后,五个工作日仲裁委给予立案,然后给双方举证期并且给对方答辩期;然后开庭审理,之后对双方进行调解,调解不成仲裁委下达裁决书;劳动仲裁一般六十天内结案;对于裁决书不服,劳动者收到裁决书十五天内可以起诉到法院;可以不请当地律师代理,请专业人士提供远程指导服务并代写劳动仲裁申请书、证据清单等法律文书。并且申请劳动仲裁期间,不耽误劳动者去新单位工作。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若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余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回答2:

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如果该协议内你们约定再无争议,那你申请,一般也不会得到支持了。除非该协议明显有失公平或者受胁迫签订的。

回答3:

这个应该是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的,但是也取决于你签的协议中有没有放弃这方面的权利,以及申请仲裁的内容。
个人建议还是不要签字,最好直接申请劳动仲裁,主张解除合同的赔偿金。一旦签字,再进行仲裁的结果可能就不太乐观了。仲裁员可能会以你签字而驳回请求。

回答4:

所谓「劳动仲裁」,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当事人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情况下,通过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以定纷止争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另,此处定义上不赞同 @棠邑小廌的观点,「劳动仲裁」并不是与调解、协商并列的救济手段,而是在调解、协商无法解决问题情况下的后续手段,这一点第五条用一个「 后」字表述得很明确)。

(黑体为待解释关键词)

其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劳动仲裁」中当事人的主体要求,更具体地说,《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双方的主体关系分为五种:

(一)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二)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
(三)事业单位与其建立人事关系的工作人员
(四)社会团体与其建立人事关系的工作人员   
(五)军队文职人员用人单位与聘用制文职人员
其中第一种为满足「劳动仲裁」适用条件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劳动关系」,后四种为应当适用「人事仲裁」的「人事关系」。

(依据: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二条,《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第二条)

同时,并非所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的争议均为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特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劳动相关事项引发的争议,更具体地说,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回答5:

  按相关法律规定,即使解除合同协议签字,只要属于劳动仲裁的范围,就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