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

2025-04-02 18:40:4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观察力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良好的观察力,不仅能使学生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学习内容,而且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优异的成绩。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切实加强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每个学生由于观察敏锐性的个体差异,在观察同一件事物上可能出现不同的兴趣,注意到不同类事物或者同一类事物的不同特点。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实践证明: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人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时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只有具备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才会对问题有着执著的追求和迷恋,会在观察活动中不断获得精神鼓舞和情感满足。
  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观察兴趣,要牢牢抓住学生心理的特征,关键在于教师的合理引导。比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使学生面临疑难,产生求知需要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养成积极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主动提问和质疑,有意识地强化他们对观察事物的兴趣,充分保护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兴趣和持久的观察力。
  2 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未成年人由于在心理方面不成熟,加上生活阅历不够,比较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数学是一门严谨有逻辑的学科,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把数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进行观察力训练的过程中相互融合,平时只有加强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充分保证观察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引导学生在观察时要把握合理的顺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观察一个事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可以遵循一定的空间顺序,可以从前到后,可以从后到前等多种方式。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科学的观察顺序所产生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有序观察事物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引导学生观察时须注意循序渐进性。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时,切不可全面突击和操之过急,而要注意循序渐进。一般来说,采取分目标渐进式的方法较适合大部分学生,建议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对学全个体来说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反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去实现下一个分目标,由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人类知觉的特殊形式。它并非消极的注视,也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思维的知觉”过程,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键“门户”。因此,在教学过程培养中学生观察力时,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全面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
  3.1 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事物前,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锻炼学生带着目的和问题进行观察,要尽量避免观察的盲目性,才能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所需要观察的事物,而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产生较强的自制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观察力时,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学生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从而实现预期的观察目的。
  3.2 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外貌,还要深入把握事物的外在特征和联系,对于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比如列表比较、类比观察等,启发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点,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属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落实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性,鼓励学生能够依照一定的程序,展开深入观察。同时,教师需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学生一起互相讨论,对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遗漏,要查找原因,加以完善,使观察结论更加全面、准确。
  3.3 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能够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数学教师在观察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既要注重问题整体,又要注重细节;既要考虑问题本身,又要兼顾与问题相关的条件。
  在加强培养学生进行数学观察力时,要引导学生善于全面地、相互联系地看问题,能够抓住问题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又不忽视问题的重要细节,促使学生自觉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例如,数学教师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直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要预先树立是与非、对与错的绝对权威。
  3.4 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观察深度和难度方面的特征,即个体不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善于透过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观察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尤其要重视挖掘观察对象的隐含条件,培养好学深思,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又不满足于一知半解和钻牛角尖,使思维愈符合逻辑,推理愈准确严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意识和逻辑思维水平。
  3.5 培养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的敏锐性是指一个人观察速度方面的品质。拥有敏锐性观察力的人思路流畅,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对复杂的问题能进行周密地思考,能够很快理顺思路,抓住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观察力的培养离不开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实践。因此,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落实观察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和善于观察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

回答2:

一、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
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
更持久,

具有主动性,
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
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
兴趣,
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掌握知识经验的
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
因此,
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
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首先,
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
使学生养成从整体到局部,

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
加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