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女性心理误区
好的心态从哪里来?
心态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很显然,好的心态应该来源于人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何谓心理健康呢?心理专家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于环境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是人的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和谐、统一,并能良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心理状态。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等人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几条标准: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全面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都能有恰当、客观的评价,同时也体验到并承认自己的存在价值。他们基本上不会对自己失望,因为他们对自己不会提出过分严苛的期望与要求,在制定自己的生活目标时也能做到切合实际。心理不健康的人则与之相反,他们总是片面地看待自己,用放大镜去看自己的缺点,因而常常对自己不满;与之不相称的是,他们为自己制定的目标和理想常常超过他们所能达到的程度,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对自己自责、自怨、自卑。他们总是要求自己完美无缺,一旦有所失误,就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所面临的心理危机。
接受他人,善与他人相处。心理健康不仅标志着一个人能接受自我,同时也意味着能接受他人,并认可他人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他能得到他人的理解,能为他人和集体所接纳,能与他人顺利地交往和沟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与所在的集体融为一体。在日常生活和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对社会生活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也具备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拥有健康心理的人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懂得寻找和发现生活的乐趣。他们会集中精力地去工作,并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他们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成就感,把工作看成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们不仅把工作当做谋生的手段,更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去面对工作中的一切事务;他们能用自己的一套灵活的方法和技巧去应对工作,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他们能用自己的热情和活力感染周围的人,使周围的也能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之中。
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站在较为客观的角度看待现实,并接受现实、适应现实,进而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而不是一味从主观愿望出发分析周围的事物。一旦现实不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他们也能以坦然的心情接受。他们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他们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不卑不亢,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分贪求,而是力争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他们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大体上感到满意,心情也总是开朗、愉快的。
人格和谐完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
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其人格即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他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当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较为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周围的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所谓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如果一个人的智力不正常,他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障碍,也体验不到智力正常的人所感受到的种种成就感,因为也无法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导力量。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与其年龄段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统一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他与同年龄段的人在某些心理行为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比如,过年时,客人给家里的19岁女儿带来了一个洋娃娃作为礼物,她不仅没有一句道谢的话,反而莫名其妙将洋娃娃扔在地上。家长如果观察细致的话,就能敏锐地发现女儿的心理健康正在受到威胁,应该尽快接受调治。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我们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达到和谐并完善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让我们从以上的八个方面要求自己,使自己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投身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实现我们生命的价值。
谁不想拥有健康的心理呢?但健康的心理素质却不是凭空而就的。当你发现自己的心理存在不健康的因素时,实际上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可能已经潜伏在你身上很久了。它不是一件你想要丢掉的旧衣服,只要脱下来往垃圾桶里一扔了事;它更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只要吃点退烧药,再敷一下就可以退去。对心理疾病来说,意识到它的存在和摆脱它完全是不相干的两码事,有的人甚至终生被心理疾病困扰,有些人即使治好了自己的心理疾病,也长期??一个人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只有心理素质正常的人,才能客观地、正确地认识自身及其周围客观环境,才能不断增长才干,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如何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是个复杂的问题,许多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提出过不少标准,其中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正常心理应有以下10项标准:充分的适应力;充分的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与环境保持密切接触;能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的情绪发泄及控制;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做有限的个人发挥;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需求作恰当的满足。
要想心理健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正确对待自己。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长处、短处,优点、缺点都应有符合实际的评价。评价过低,就会缺乏信心,工作缺乏勇气和胆量,情绪消极低沉,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评价过高则由于对自己估计不足,失败在所难免,几经挫折会陷于痛苦之中;骄傲自满,目中无人,使自己远离集体,处于孤独无援的处境,会加重心理负担。
正确对待别人。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生活在群体之中,工作需要别人支持,困难需要别人帮助,失望需要别人理解,喜悦心情也要有人共同分享,忧愁和苦闷也需在朋友间进行倾诉才感到舒畅,所以,要想身心健康必须善交朋友。
正确对待环境。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论的普遍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能适应环境不断变化者为心理健康者。来到新的环境,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些变化要从心理上接受,行动上适应。
正确对待工作(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才能品尝到乐趣,工作(学习)中受到表扬,在荣誉面前不能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应把荣誉当作动力。正确对待挫折。只要工作就会有挫折,遇到挫折要及时分析原因,不要被挫折击倒,要学会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最后,小编温馨提醒,拥有一个好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工作的同时别忘记爱护自己的身体,最重要的是要时刻保持好心情呦,爱你更关注你的健康,喜欢就关注我,我会做最温暖的贴心暖宝宝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