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1]
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帝号(读音:di hào)是在中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徽号)。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
建议你这样试试看:封建帝王在位年间纪年所立的名号,叫“年号”。
“谥号”是帝王、诸侯官员及著名学者死后,由朝廷或好友门生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专享的殊荣。
这样做的好处: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