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横扫六合,统帅千军,建立起大秦王朝。他本奢望能将秦朝延续千秋万代,但世事难料,强盛的秦朝二世而亡。而秦朝倾覆的一个关键节点就是赵高李斯假传圣旨,公子扶苏遇害身亡,胡亥登基称帝。
秦始皇在巡游路上病重身亡,临死前立下遗诏,立公子扶苏为继承人。此时扶苏受秦始皇之命,在上郡同蒙恬一起驻守长城。为了推举无能的胡亥即位,成为傀儡皇帝,赵高和李斯密谋假传圣旨,派使者前去赐死扶苏。其实这个计谋漏洞百出,秦始皇怎么会无缘无故就赐死自己的嫡长子。接到圣旨的蒙恬觉得其中有诈,他曾再三劝阻扶苏不要饮下毒酒。但扶苏为人仁厚,没有经历过政治斗争,过于单纯,他竟然相信了这道假圣旨,甚至认为父亲真的对自己失望透顶。趁蒙恬不注意,他拔剑自刎而死。事实上,此时的蒙恬手握秦国三十万精锐的长城兵团,这支军队驻守长城,战斗力技强。如果二人没有相信这道假的圣旨,而是率兵回京,相信一定比胡亥更得民心。假如登上帝位的是公子扶苏,秦朝绝不会如此短命。
但扶苏已死,蒙恬虽手握兵权,但却没有辅佐的对象,更没有起兵造反的理由。他决定先回京了解真实情况,但他的失误之处在于并没有带上他的军队,而是单枪匹马返回京城。不出所料,在回京路上他就被赵高派来的人捉拿,锒铛入狱。
蒙恬是一个能力卓越的将领,也是大秦王朝的忠臣,他始终对秦始皇无比忠心。接到圣旨后,他虽心有疑惑,但并没有怀疑秦始皇的选择。扶苏死后,他也只是想回京一探究竟,从未起过谋逆之心,在蒙恬入狱后,他还幻想着能面见皇帝,表明自己的忠心。狱中的蒙恬根本不知道秦始皇已死,他乖乖地交出了兵权,束手就擒,最后在狱中含冤自杀。
所以蒙恬并不是不帮助公子扶苏,他曾极力劝阻扶苏不要自杀,但扶苏去意已决。蒙家祖孙三代为秦国出生入死,蒙恬对秦始皇忠心耿耿,明知自己是被冤枉的,但他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背负造反的罪名。何况扶苏已死,他也没有了尽忠效力的对象,唯有以死明志,留取一片丹心照汗青。
首先,从个人出发,蒙恬是不会反抗的。
古人的思想跟现代人不一样,他们奉行的是天地君亲师的森严等级概念,除了天与地,就是君王最大,比父母都的地位都要高。
而且,古人的奴性思想很重,这是根深蒂固的,效忠主人、君王是天经地义,那怕被处死也只坐等这屠刀落下,不能又任何反抗。
再加上蒙恬学的是兵家思想,忠君之道高于一切。
更重要的是,秦始皇时期,兵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除了皇帝之外只能用护符才能调动大军。
而你说的蒙恬手握重兵跟本就不存在。
将领只有在出征的时候,皇帝才会赐下护符,让其调动大军,而另一种则是常年驻守边关的守将,而蒙恬并不是。
所以,衷与蒙恬并且能随他调配的兵力只有不到几千人,这些是算作家族子弟兵,算作私人军队,由蒙恬供养,在军部备案。
只能调动几千人的兵力,如何跟强大到扫灭六国的秦始皇抗争?就算他想反也不可能,连白起都没有过这种想法。
他的任务是御外,守住长城,扶苏的事是内政,是皇家家事,外臣不宜参与,作为忠臣来讲他当然选择中立,要是有眼色的大臣当然就直接帮扶苏取皇位了
因为扶苏死了,蒙恬是一个忠臣,如果反抗那就是反贼了,世代为将的家族很看重名声的,在我们看来没什么,为什么古代打仗要师出有名。
一是因为蒙恬家族世代忠良,二是因为扶苏为人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