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有些地方则是寒季、暖季或干季湿季的变化,从根本上来看,这些变化都是因为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的不同纬度是造成的,因为太阳光直射的地方,地面吸收的热量多,相对而言太阳光斜射的地方地面吸收的热量就少,斜射的角度越厉害的地方,地面能吸收的热量就越少,同时也越寒冷。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内来回移动,造成地表的受热不均,进而造成各地的温度的差异,形成五带。地表的受热不均会对大气产生影响,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就形成了风。风又分由高纬吹向低纬的和低纬吹向高纬的,也就有了冷风和热风。并且风在高低纬度间会形成大气环流,会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热带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辅副极地低气压带,东南信风,东北信风,西风漂流带,极地东风带)。纬度的不同,使得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并且昼夜长短变化不同(与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又有关),形成的温度又会有所不同。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说一下四季变化的原因,它是因为地球自转轴和太阳黄道面并不垂直造成的,两者有一个23.2度的夹角,这样当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就会在地球的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就导致了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在不同的时间中,接受太阳光的能量是不一样的,于是气候上平均温度不同的四季就出现了。
为什么太阳直射和斜射同一地区的时候,该地区所接受的太阳光能量会有所不同呢?道理也很简单,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单位面积地面儿吸收的阳光热量,另一个就是太阳光在大气层中的消耗程度了。
正这些原因造成了地球上太阳经常直射的赤道附近平均温度高,形成了热带地区,而南北回归线两边的地区,因为没有太阳光直射,平均温度就会逐渐往两极地区降低,因此也就形成了地球上的温带和寒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