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什么战列舰采用主炮塔集中前置可以节省舰体重量,增加可用装甲?

2025-04-04 07:18:1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英国伊莉莎白级战列舰
1912年英、德海军之间建造无畏舰的军备竞赛进入狂热状态,英国人声称德国额外每增加建造一艘主力舰英国就将造两艘作为回应。传闻德国正计划建造安装更大口径主炮和增加装甲防护的无畏舰,为巩固在火力方面的优势地位,在当时的海军大臣丘吉尔的极力主张下,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在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安装15英寸口径主炮取代原先的13.5英寸口径。出于保密原因实验用大炮被称为“14英寸炮”,为了赶进度15英寸口径主炮的试制与制造同时进行,幸好火炮性能良好得以及时装舰。由于主炮重量较大以及威力提升,所以伊丽莎白女王级比英国海军之前建造的战列舰减少了一座主炮炮塔,4座双联装主炮炮塔在舰体前后对称采用背负式布局各布置两座。减少主炮以及主炮塔数量所节省舰体的空间和装甲重量,用来加强动力系统,提高防御装甲的厚度。伊丽莎白女王级是英国首批全部以燃油锅炉为动力的战列舰,不仅有助于航速提高,燃料补给十分简便,最高航速已经接近英国海军早期建造的战列巡洋舰,这是战列舰兼具了战列舰防御力和战列巡洋舰速度的开始,由此被称为“高速战列舰”。防护方面重点增强要害部位的装甲。伊丽莎白女王级采用长艏楼船型,16门6英寸口径副炮安装在舰体艏楼和舰体后部,伊丽莎白女王号试航时发现舰体后部两舷的4门副炮位置较低,高速航行时因受到海浪的影响无法使用,随即撤装。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无论是火力、航速还是防御装甲都比之前建造的超无畏级战列舰有显著的提高。

首舰伊丽莎白女王号1912年10月21日开工。同级舰5艘:伊丽莎白女王号(Queen Elizabeth)、厌战号(Warspite)、巴勒姆号(Barham)、勇士号(Valiant)、马来亚号(Malaya)。马来亚号的建造经费来自英联邦自治领马来亚的贡献。

服役经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伊丽莎白女王号1915年1月竣工后被派往地中海支援进攻达达尼尔海峡的战役。1916年日德兰海战中,该级4艘舰(当时伊丽莎白女王号正在船厂维修)被编成第5战列舰分队,支援担任前卫的战列巡洋舰分队,经受了战火的考验,除勇士号外全部受伤,其中,马来亚号右舷的副炮位被击中,由于防御上的弱点引起弹药火灾,厌战号因操舵装置失灵掉队,遭到德国舰队集中攻击而被重创。1916年11月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接替铁公爵号战列舰成为英国海军大洋舰队旗舰。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装。

第一次大规模改装各舰依次从1924年开始至1933年结束,包括舰体两舷增加防鱼雷凸出隔舱,提高舰体水下防御能力同时提供了额外的浮力;将前烟囱向后曲折与后烟囱合并成一体,减少前烟囱靠近舰桥、桅楼带来排烟的影响;在前部三脚桅扩建桅楼与舰桥设施;安装高射炮,加装水上飞机。

该级4艘舰(巴勒姆号除外)第二次大规模改装依次从1934年开始至1941年,各舰由于现代化改装项目各异,呈现不同的面貌。其中厌战号、勇士号、伊丽莎白女王号的现代化改装进行的比较彻底,除了在舰体中部设立水上飞机机库和弹射器等航空设施以及加强防空火力等改装项目以外,还包括,换装新型锅炉、主机,改用一个新的烟囱;增大主炮仰角提高射程;针对随着主炮仰角增大,炮弹下落角度加大以及空中轰炸的威胁,加强水平装甲;改建大型箱形舰桥。改装工程实施较晚的勇士号、伊丽莎白女王号还拆除旧式6英寸口径副炮改装新型高平两用火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级舰被广泛使用,战争前期该级舰长期在地中海海域作战。尤其是厌战号战列舰多次受创伤而最终安然无恙,成为二战中英国皇家海军的传奇战舰。1940年4月,厌战号调回英国参加挪威战役,在纳尔维克由厌战号和驱逐舰组成的英国舰队歼灭了一支德国驱逐舰分舰队。1940年7月在地中海卡拉布里亚海战中,厌战号命中26400码外的意大利战列舰,这是经确认的战列舰炮击命中敌舰最远距离的纪录。1941年3月马塔潘角海战中,厌战号、勇士号、巴勒姆号为首的英国舰队夜战中击沉了意大利3艘重巡洋舰。巴勒姆号1941年11月在地中海被德国潜艇发射3枚鱼雷击中沉没。1941年12月,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勇士号在亚历山大港内遭到意大利海军蛙人袭击坐沉,打捞修复后于1943年加入英国远东舰队参加对日本作战。1943年厌战号参加了在西西里岛与意大利本土的登陆战役,1943年9月在萨勒莫登陆战中被3枚滑翔炸弹击中严重受损。1944年6月,厌战号、马来亚号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役。

战争结束之后,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于1947年-1948年相继退役解体。

各舰概况
伊丽莎白女王号:1912.10.21开工,1913.10.16下水,1915.1完工。建造船厂:朴次茅斯船厂。造价约240万英镑。1926年-1927年进行现代化改装。1937.8.6-1940.10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1941.12.19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内被炸沉(搁浅),1942.2打捞,1943.6在美国波士顿海军船厂修复。1946.8退役,1948年出售解体。

厌战号:1912.10.31开工,1913.11.26下水,1915.3完工。建造船厂:达文波特海军船厂。1916.5.31参加日德兰海战,被13发德舰主炮大口径炮弹击中,严重受损,1916.7在罗塞斯修理完毕。1924年-1926年进行现代化改装。1934.3-1937.3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1941.5.22在克里特岛被一枚500磅炸弹击中,严重受损。1941.8.11-1941.12.28在美国布雷默顿船厂维修。1942.1编入皇家海军东方舰队担任旗舰,1943.4.17回到地中海舰队。1943.9.16在萨勒莫登陆战役中被三枚滑翔炸弹击中,严重受损。1945.6.13在朴次茅斯被一枚磁性水雷炸伤。1946年退役,1947年出售解体。

巴勒姆号:1913.2.24开工,1914.10.13下水,1915.11.5完工。建造船厂:约翰·布朗船厂。1916.5.31参加日德兰海战,受损,1916.7修理完毕。1930年-1933年进行现代化改装。1941.11.25被德国U331号潜艇发射的3枚鱼雷击中,倾覆过程中发生爆炸沉没,861人阵亡。

勇士号:1913.1.31开工,1914.11.4下水,1916.2完工。建造船厂:法尔费德船厂。1916.5.31参加日德兰海战。1929年-1930年进行现代化改装。1937.3-1939.10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现代化改装。1941.12.19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内被炸沉(搁浅),1941.12打捞,1943.5在南非西蒙斯顿修复。1945.7退役,1948.3.19出售解体。

马来亚号:1913.10.20开工,1915.3.18下水,1916.2完工。建造船厂:阿姆斯特朗船厂。1916.5.31参加日德兰海战,受损。1916.6.24修理完毕。1927年-1929年进行现代化改装,1934.10-1936.12进行第二次现代化改装。1945.12退役,1948.2.20出售解体。

性能数据
正常排水量:29150吨/满载排水量:33020吨;1937年改装后正常排水量:32468吨/满载排水量:36300吨。

尺寸:长195米/宽27.6米(改装后31.7米)/吃水9.2米

动力:24台锅炉(改装后8台),主机功率75000马力(改装后85000马力),4轴. 航速:25节,改装后航速:24节-23.5节
续航力:8,600海里/12.5节

武备:8门双联装15英寸/42倍口径主炮,12门6英寸/45倍口径副炮,2门76毫米炮(1934年改装中马来亚号、厌战号加装双联装4英寸口径高射炮4座,加装八联装40毫米高射炮;1937年改装中勇士号、伊丽莎白女王号拆除副炮改装双联装4.45英寸口径高平两用炮10座,加装40毫米和20毫米高射炮.),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改装中拆除)

装甲:侧舷装甲带(最大)13英寸,主甲板2.5-5英寸(第二次改装中在机舱与弹药库顶部敷设63毫米~102毫米装甲),炮塔(正面)13英寸、(顶部)5英寸,炮座10英寸,司令塔11英寸。装甲总重8100吨。

舰员:925人(改装后1124人)
-----------------------------------------------------------------------------------------------

针对女王的德国战列舰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 Bayern, Baden, Wuerttemberg, Sachsen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是庞大的德国公海舰队的最后遗响。一战之前英国为日本建造的金刚号战列巡洋舰上,首次装备了14英寸口径的舰炮。皇家海军新一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更是换装了口径空前的15英寸巨炮。受这些情报刺激,德皇下令埃森的克虏伯兵工厂研制380毫米口径的海军炮,并且设计建造一级搭载这种舰炮的超级无畏舰。与那个时期英、美等国新建造的以油/煤混烧为动力的战列舰对比,巴伐利亚级全部使用燃煤锅炉,因为德国总参谋部提出警告说,如果海军主力舰依赖石油动力的话,与英国开战时,波斯湾和巴库(当时世界上两个主要的石油产地)原油都会被英国和俄国所垄断。在设计过程中,曾经计划让萨克森号搭载一台MAN大型六缸柴油机(11000马力),但是此计划最后被取消。巴伐利亚级的设计在一战德国战列舰当中是最漂亮的。该级战列舰以当时德意志帝国境内四个自治王国——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和萨克森王国命名。在1916年5月日德兰海战爆发时,最先竣工的巴伐利亚号仍在海上试航当中。但是它赶上了德国海军的另外一场重要战斗——针对俄国的“阿尔比翁行动”。在波罗的海,巴伐利亚号船首触雷,艏鱼雷发射室进水,经过抢修后勉强驶入附近港口修理。回到德国后,巴伐利亚号和同级其他战列舰都取消了艏鱼雷发射管。巴登号在1917年3月服役之后,作为德国海军舰队旗舰使用。德国投降后,本未打算引渡巴登号。但是协约国发现原定作为战争赔偿的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尚未竣工后,决定引渡巴登号。1918年12月18日,巴登号抵达斯卡帕湾。 1919年6月21日德国舰队在斯卡帕湾自沉。巴伐利亚号成功地沉入了海底,但是巴登号打开通海阀后,舰上人员被皇家海军人员阻止,巴登号被拖往岸边,搁浅在浅水区,不久打捞出水,作为靶舰使用。1921年,在皇家海军的舰炮射击实验中,巴登号被击沉。符腾堡号和萨克森号舰体稍大,也有人将这两艘战列舰单独划分为萨克森级。两舰均未建造完工,于20年代初期在德国解体。

数据舰名: 巴伐利亚(建造代号Ship of the Line "T") | 巴登(建造代号Ersatz Woerth) | 符腾堡(建造代号Ersatz Kaiser Wilhelm II) | 萨克森(建造代号Ersatz Kaiser Friedrich III)船厂: 霍瓦尔德船厂/基尔 | 硕效船厂/但泽 | 伏尔甘船厂/汉堡 | 克虏伯船厂/基尔开工日期:1/22/1914 | 12/22/1913 | 4/7/1914 | 1/4/1915 下水日期:2/19/1915 | 10/13/1915 | 6/20/1917 | 11/21/1916 服役日期:7/15/1916 | 3/14/1917 | — | — 沉没:巴伐利亚于1919年6月21日在英国的斯卡帕湾自沉;巴登号于同日自沉,被英国海军人员抢救,1921年8月16日作为靶舰击沉解体:巴伐利亚号1934年打捞,1935年在罗塞斯解体;符腾堡于1922年在汉堡解体;萨克森于1922年在基尔解体排水量:28,530吨(设计) / 32,200吨(最大) 尺寸(米): 180.00(全长) x 30.00 x 9.39 动力: 11台桑尼克罗夫特燃煤锅炉;3台帕森斯/硕效蒸汽轮机(萨克森号计划安装两台帕森斯涡轮机和一台MAN柴油机)。56000马力 3轴,2舵并列配置最大速度22节,续航能力5000海里/12节主炮:8门380mm/45倍径炮,4座双联炮塔副炮:16门150mm/45倍径炮,舷侧单装防鱼雷艇/防空炮:10门单装88mm/45倍径炮鱼雷:5座600mm鱼雷发射管(水下安装,前部一座,A炮塔和D炮塔两侧各一座) 乘员: 1171人(军官42名)

回答2:

  为什么战列舰采用主炮塔集中前置可以节省舰体重量,增加可用装甲?
  简单来说,这两种战列舰实际上是通过主炮塔的布置方案来使得其在同等防护指标下战列舰的防护尺度却相对较小,从而使其相对其他正常布局战列舰而言,节省了部分装甲重量,从而节省排水的目的,为什么说前置炮塔会节省重量?因为,主炮塔集中前置之后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大大缩短侧舷装甲带的尺寸,从而节约出部分排水,同时这些节约出来的排水又可以被用于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护的区域。以你所说的黎塞留为例,它的吨位比德国俾斯麦稍差一点点(差距不太大),但是火力与防护力从字面上看(注意:是从字面上看,某些哈德派注意看清这个词语)却基本相同,甚至某些部位强于德国首相(例如主炮塔正面以及侧舷装甲的厚度),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黎塞留使用了前置主炮方案得以大大节省了应用于侧舷装甲带的装甲重量的原因。
  背负式和平铺式的主炮塔装置方案,哪种节省配重呢?
  背负式与平铺式主炮方案,如果仅仅只从节省重量的角度去看,那当然是平铺式的炮塔要节省重量一些,因为背负式炮塔需要将炮塔与炮塔之间形成一个高度落差,从而达到使后炮塔不至于因为前炮塔的妨碍而影响其射界的目的,但由于要将后炮塔的高度提高,所以势必需要将炮塔座圈加高,而座圈加高之后就意味着座圈装甲也需要随之加高,从而使得整个炮塔系统的重量比平铺式炮塔要大;
  既然说到平铺式,就再多吐点口水,平铺式炮塔可分为垂直平铺(例如英国纳尔逊的C炮塔与A炮塔)与多纵向平铺(例如一战德国的拿骚),无论是哪种方案,与背负式相比而言,都是得不偿失的一种设计,如果采用垂直平铺,那么后主炮塔势必会在某些情况下因为前面主炮塔而存在射界死角,例如还是以你所说的纳尔逊为例,这条战列舰的C炮塔就常常因为B炮塔的影响而导致其射界无法发扬,比如在正面打击较近距离敌人时,C炮塔就很可能因为B炮塔的妨碍而无法开火(参见其追击俾斯麦的细节)。反过来,如果采用多纵向平铺,虽然解决了射界的问题,但势必需要增加一定数量的主炮塔,以达到有效火力覆盖,比如一战德国的拿骚,它虽然装备6座双联合计12门11寸炮,但由于采用多纵向平铺式炮塔布置方案,使得其在与敌船交战时,无论如何都只能最多8门炮可以同时攻击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