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因为榫卯结构在抵抗地震冲击时具有一定的优势。
榫卯结构早在7000年前就已经被我们的祖先应用在建筑中了,是世界建筑文明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由榫(凸出的部分)及卯(凹进的部分)相互咬合而成,靠摩擦力连接,用于中国建筑中柱、梁、枋、垫板、桁檩(桁架檩条)、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的连接。
想要构建牢固的榫卯结构,需要认真的设计。不同的榫卯结构要做到完整统一,并能够“左右逢源,上下贯串”,也就是说,榫卯的设计要使建筑的应力尽可能均衡得施加到各部件。当然,这也是所有建筑设计都应遵循的原则。
榫卯结构在应对地震冲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国古建筑多为木建筑,榫与卯的结合可以有效限制木构件之间各自的扭动,相当于半固结半活绞的状态;榫卯结构能承受一定的弯矩,构件与构件之间有缝隙,可以吸收和消解能量;木材作为一种非均质的、各向异性的材料,表现出介于弹性体与非弹性体之间的粘弹性,当受到冲击时,也可以通过形变缓解载荷对构件的压力;当受到地震的垂直冲击波时,榫卯还可以通过“弹跳”来化解。这都使得以榫卯连接的建筑拥有不错的抗震性。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便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能力的杰出代表。
事实上,榫卯结构不仅在建筑中被大量应用,在家具中也非常常见。当然,除开榫卯结构,我们现在也有了许多新的连接方式,但榫卯结构仍然对我们的建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建筑精髓,榫卯结构,原来这就是故宫的建筑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