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政治方面
在政治上,宋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在开封东北四十里)组织兵变,代周自立,建立了北宋王朝。此后将近二十年间,宋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又先后用武力和外交的手段吞并了南方的几个独立王国和建都在太原的北汉。中华民族经过唐末五代长期分裂的局面,到这时才在大部分地区取得了统一。为了防止中晚唐以来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政治局面的重演,同时又结合自己通过陈桥兵变夺得帝位的经历,宋太祖赵匡胤特别警惕手下将领效法他那一套去反叛他。因此,他竭力削弱地方势力,千方百计巩固中央政权(二) 军事方面
赵宋王朝的军事制度,带有明显的对内严防和集权性质。朝廷把各州的精兵都调往京师,升为禁军,直接由中央统帅,守卫首都,地方上只剩老弱残兵,谓之厢军,不甚操练,不能与中央对抗。于是军事大权,全部归之于朝廷。但这样做,同时也严重地削弱了国防力量,使得外患频仍、民族矛盾加剧。(四) 经济方面
宋代的经济成就是显著的。在军阀割据的五代时期,国内局部地区,如吴越及南唐,由于战争较少,人民徭役和赋税的负担较轻,农业生产仍有所发展。北宋王朝统一全国以后,农民得到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劳动,全国农业生产恢复较快;朝廷也采取一些轻徭薄赋的措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之农具的改良,优良稻种的推广,不但使当时国内荒地大量开辟,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有所提高。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里的商业和手工业也欣欣向荣。这种繁荣与发展,是宋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滋生宋代文学歌舞升平、粉饰太平等主题的温床,是宋词和话本发展的良好契机。
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宋代的文化、教育自有长足的发展。随着宋代刊刻、印刷业的发达,尤其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传统的和新创的文化艺术成果不但能够保存下来,而且还能广泛传播。各种刻本书籍的大量流行,为文人学士们学习和掌握丰富文化知识,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而宋代学者所掌握的历史文化知识比起前代的学者来要丰富得多(一)重用文官(二)学校及科考制度(三)游乐风气
宋词最初继承晚唐五代婉约绮丽的词风发展,人们习惯于用它来写艳情。所谓“娱宾遣兴”、“诗庄词媚”,很能说明词的某些特质。另一方面,由于晚唐五代词人写来写去不出于一点男女的离情别绪,却正好为宋人留下更其宽广的余地来驰聘他们的才情与笔力。由于北宋封建文化的高涨和文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在范仲淹、欧阳修等部分作品中,即景抒怀,气象已自不同。到苏轼更矫首高歌,时见奇怀逸气,在婉约词家之外别立豪放一宗,开南宋张孝祥、辛弃疾等爱国词家的先河。尤其是辛弃疾的作品,悲歌慷慨,志气昂扬,足以激顽起懦,激励人心,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两宋词家的最高水平。
宋代的主流文学还应当是诗文,词当时只能是非主流文学。不过宋词的成就远高于宋诗文,现代人感觉词好象是当时的主流文学。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唐诗的奠基与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