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六年,定皇族宗室爵位为十二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清室的分封原则是:“酬庸为上,展亲次之。”大清以武开国,故而特重军功,宗室皇族即使近支亲贵,如无尺寸之功,仍不得上赏,这比之明代于襁褓中封王,不知强出很多。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十六个儿子中,只有四个亲王、一个郡王,崇德八年,努尔哈赤第十一子巴布海因谋反被杀,其爵位不过是小小的奉国将军。皇太极诸子中封亲王的也只有两个。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 ",复改为"温庄长公主"。由此可见,现在影视剧中把皇帝之女称作"格格"是不准确的(如,"还珠格格"、"十八格格"......)。顺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
其它朝代我不知道,清朝时期的略知一二吧。清朝时宗室和非宗室的等级划分是不同的。
非宗室官员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共分为九品十八等。爵位依次是公、候、伯、子、男五等(清初也设有番王)。
皇子是没有品级的,除太子外共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世子、长子等
皇女共分为: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等
如果论等级,皇后的女儿应该属于嫡出,是公主中的第一级“固伦公主”,和亲王属于同等,比皇后小一级,和亲王及皇贵妃平级。
我来给电视看多了的人们扫下盲。 封建王朝,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先皇帝的姐妹称大长公主,皇帝的女儿封公主,亲王的女儿封郡主,郡王的女儿封县主,都是没品级的。只是有的受宠的公主权势很大,一般的官员惹不起。
应该没品吧 皇家的应该都没品 因为皇上没品 皇后没品 所以皇后的女儿也没品
问的就有问题。皇权时代,你应该问皇帝的女儿是几品!
几品官式皇帝加封了,如果皇帝的子女没具体职务的话,就不存在几品的问题。
话说回来,即使是七八十岁的一品老臣,见到三岁的皇帝子女。都要行礼!!!
你明白了?